9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壹樓盤即將交付,最近業主紛紛收到開發商的通知,根據實測面積,多退少補購房款。不少業主發現,自己買的89平方米小戶型,實測面積卻恰好超過了90平方米。
在杭州目前的契稅政策中,“90平方米”是壹道坎,超出90平方米,要多繳納0.5%甚至1%的契稅。
這原本並不算什麽新鮮事。但該樓盤的實測面積中,有60多戶是90.01平方米。也就是說,因為這超出的0.01平方米,業主可能要多繳1.8萬元的稅。
實測面積超了0.01平方米,業主需多繳1.8萬元稅費
王凱(化名)就購買了該樓盤的壹套房源,簽訂的購房合同中,預測面積為89.92平方米。結果,臨近交付,王凱收到了開發商的收房通知,房子的實測建築面積為90.01平方米。
實測建築面積只多了0.09平方米,但王凱繳納契稅時的稅率就因此發生了變化。
按最新的政策,購買首套房,且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下的,減按1%的稅率征收契稅;面積為90平方米以上的,減按1.5%的稅率征收契稅。如果是購買第二套房,面積為90平方米及以下的,減按1%的稅率征收契稅;面積為90平方米以上的,減按2%的稅率征收契稅。
該樓盤89平方米的房源成交均價約在2萬元/平方米左右,即總價180萬元左右。王凱是二套房,最終需多繳納約1.8萬元的稅費。
在該小區的小戶型業主中,像王凱這樣的情況,有60多戶,都是90.01平方米。
這些業主紛紛表示,在具體繳稅的時候,會不會四舍五入,契稅還是按1%繳呢?
對此,記者采訪了杭州稅務部門工作人員證實,如果實測面積是90.01平方米,即便只超出0.01平方米,也必須繳納1.5%(首套)或2%(二套)的契稅,而不是1%。
由測繪機構進行實測,測繪結果在房管部門備案
預測面積和實測面積是怎麽測量的?為何存在差距?
錢報記者從杭州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了解到,預測面積是按照開發商設計的圖紙由計算機計算得出的,而這些設計規劃都是在有關部門備案的;實測面積是在竣工驗收時,開發商委托具有資質的測繪機構進行測量後得出的,這些數據均需提交房管部門進行備案。同時,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會對測繪質量進行監督。
住保房管局工作人員表示,在建造時由於施工、工藝等原因,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壹定誤差,屬於正常現象。另外,在驗收時可能出現壹些微調,比如消防部分有調整,影響到公攤面積,均攤到每壹戶則都會有實際面積的增減。
“壹般來說房子交付時的實測面積或多或少都會和預測面積有壹定出入,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根據規定,實測面積相比預測面積的誤差必須在3%以內。”該工作人員告訴錢報記者,“購房者可以比對規劃圖紙和測繪機構公示的測繪結果,發現有問題的,可以向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反映。負責測繪監督的部門會對測繪結果進行鑒定,確有問題的可以重新測量。”
此外,房管部門表示,開發商需要把實測面積上報給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如果實測面積加起來超過了項目規劃中的總建築面積,由規劃部門按規定處罰。
不過,杭州壹知名房企工程負責人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從來沒聽說過實測總建面超出原規劃面積的情況。
(原題:《只因多出0.01平方米,要多繳1.8萬元契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