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張張小小的稅票,不僅能看出某個地區稅收發展的狀況,還能透析出壹個年代的故事,有助於人們進壹步了解壹個地區、國家甚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
提起印花稅票,很多人可能只會聯想到與稅務有關的憑證,很少有人會與收藏掛上鉤。印花稅票是由國家稅務總局統壹印制,在憑證上直接印有固定金額,專門用於征收印花稅稅款,且必須粘貼在應納稅憑證上的壹種有價證券。在泉州,收藏愛好者萬冬青因喜歡收藏郵票,從而喜歡上收藏印花稅票,並且數量可觀。
□記者 曾廣太 文/圖
1922年貼加蓋“晉江”字樣長城圖印花稅票的泉州打錫巷(今稱“打錫街”)金店發票
郵票和稅票是 收藏界“姐妹花”
福建省收藏家協會泉州分會會長萬冬青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收集稅票,經過二十幾年的收集,到目前為止已有萬余枚,並形成了賦稅票據、印花稅票、海絲專題、食物專題(包括賬簿、印章、證書、徽章),這些稅票都是國內的,包括從清朝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個時期都有。
這些飽經滄桑、泛黃的清代以來的土地契稅、發票、護照、證書……仿佛壹下子讓人穿越時空,領略背後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故事。“這幾張實貼印花簿折殘片及少許印花,是新發現的兩種面額的農工圖蓋銀元再改蓋人民幣印花稅票。”萬冬青介紹,附圖殘片貼10元和50元四方連,***計240元,銷橢圓形紅色印泥“泉州電燈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印花”章,該公司是壹家創辦於1912年的僑辦企業,系泉州首家電廠,上世紀50年代被公私合營。另蓋壹枚藍色“福建省稅務局晉江分局,印花驗訖”章,1949年9月10日泉州軍事管制委員會財經處派軍代表宋丹亭等接管福建區國稅管理局晉江稽征局,設立福建省稅務局晉江分局,局址在中心市區大隘門內,轄城區、南安、惠安等辦事處,地方稅機構分縣設立縣地方稅征收處。1950年4月,國稅和地方稅務機構合並,改稱泉州專區稅務局,轄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莆田、仙遊、同安等縣人民政府稅務局。“泉州解放初使用的銀元加蓋改值票系首次發現,對了解泉州地區發行使用解放區稅票很有益。”萬冬青說,這些看似普通的稅票,其實隱含著豐富的工商史料和財稅知識,自然會成為壹些收藏者的“獵物”。
“壹張張小小的稅票,不僅能看出某個地區稅收發展的狀況,還能透析出壹個年代的故事,收集、整理和研究各個時期的印花稅票,有助於人們進壹步了解壹個地區、國家甚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萬冬青說,他之所以對印花稅票“情有獨鐘”,源於自己喜歡收藏郵票,愛屋及烏愛上收集和研究稅票,兩者是集藏市場的“姐妹花”。他認為,印花稅票是壹張國計民生的晴雨表和風向標,能夠真實地反映壹段段鮮為人知的稅收史和經濟社會發展史。
1953年泉州清凈寺維修時購買建築材料的發票
1927年華僑簽證(俗稱“大字”)
壹套印花稅票 講述壹段故事
印花稅最早出現於1624年的荷蘭,是政府為了使納稅人可以主動將納稅憑證上交而設置的壹種登記方法,由於在交完稅後政府需要蓋上帶有花紋的戳記,因而得名“印花稅”。我國從清代開始征收印花稅,新中國成立後就成了全國統壹的稅種。後來由於壹些歷史原因,期間曾中斷實施印花稅,直到1988年才開始重新征收,為中國稅種的發展起到重大作用。
印花稅票涉獵了各種行為交易的納稅範圍,比如結婚證、畢業證、護照、土地交易契約、營業賬簿等等,這些都要貼上印花稅票,因為它就是完稅的標誌。除此之外,印花稅票的版式也是壹個時代的標誌,不同樣式的稅票就可以看出時代在變遷更替。“這壹套是上世紀40年代簽發的華僑回國證明書,上面寫有‘華僑黃秀霞系福建省晉江縣溜石鄉人到館面稱現擬回國請給以證明以便國內海關塈沿途查明保護’等”萬冬青說,這套證明書背後的故事,他可以寫成壹部生動的書。
萬冬青表示,從稅票上還可以分析出很多問題,比如隨著時間的推移,從經濟欠發達時期到改革開放之後,稅務的管理變得更加完善和系統化,逐漸摸索出適合如今社會主義的管理模式;從稅收的數額看,稅額逐年增加可以看出經濟在飛速發展。壹個地區經濟發展得越快,其稅收環境也會越來越好。此外,在中國歷史上,開征、印制第壹批印花稅票的是北洋政府,壹直到上世紀40年代結束,稅票見證了壹個時代的起止。同時,稅票上稅額的大小也能說明問題,因為收取的稅多,說明管理得好,經濟發展得快。
1920年“安海縣”糧戶執照
1915年華僑簽證(俗稱“大字”)
加強與外界交流 提升收藏水平
印花稅票不同於其他稅收票證,它必須由納稅人向稅務機關購買,納稅人購買印花稅票的金額,並不壹定就是其應納印花稅金額,只有納稅人將購買的印花稅票按應納稅額壹次足額粘貼在應納稅憑證上,並由納稅人在每壹枚稅票的騎縫處蓋戳註銷或畫銷時,才表明納稅人已足額完稅,這時,粘貼在應納稅憑證上的印花稅票才起完稅證明作用。
在早期集郵展覽中,壹些參展者不時將稅票與郵票同時展出,主辦者也同意其展出,原因在於早期的郵票和稅票可以混用,兩者形狀也相同。其後壹段時間,郵展就不再接受稅票參展,直到 1911年,國際集郵聯合會為了吸引更多人參展,又將稅票作為壹類展品正式列入集郵展覽中。如今,收集、研究稅票已成為相當壹部分人的興趣和愛好。近年來,我國收藏印花稅票日益風行,目前已擁有了壹支可觀的收藏者隊伍,他們多次參加國內、國際郵展,並在國際郵展中獲得金獎,為我國爭得了榮譽。
隨著對印花稅票知識的逐步了解,萬冬青發現與財務息息相關的印花稅票裏蘊藏著悠久的文化,更加激起他對印花稅票的喜愛。他的稅票收藏也初具規模,並開始參加各種展覽。萬冬青編組的《上海解放初期印花稅票(1949—1958)》郵集,展示上海解放初期所發行和使用的全部印花稅票,並著重對每套印花稅票的發行、印制、齒孔、版式特征、變體進行區分和研究,同時對上海開征的印花稅史、稅率、印花稅票的使用、停售、通用,以及註銷戳記、實貼印花稅單和簡貼印花稅單作了研究,從壹個側面反映上海解放初期印花稅和印花稅票的變遷史。獲得1999年、2000年兩次福建省集郵展覽金獎。2007年首屆中華全國網絡集郵展覽大銀獎,報送參加通遼2017中華全國稅票集郵展覽。2005年4月20日,與泉州市國家稅務局在辦稅服務大廳聯合舉辦“泉州稅收史料展”,首開省內先河,系福建省首個稅文化藏品展。2010年4月22日,與泉州市地方稅務局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聯合舉辦“閩臺緣裏話稅緣”閩臺稅收史料展。2017年3月31日,與福建省、泉州市兩級稅務系統在泉州海交館聯合舉辦“海絲路·稅收情”稅收史料展。
清光緒三年(1876年),印有澎湖泉州官員交流的業戶完糧執照。
收藏愛好者 可從本地新票入手
印花稅票曾被作為郵票使用的歷史,給印花稅票帶來很大的收藏價值。2008年北京誠軒拍賣會就曾以14.56萬元拍出壹部1948—1949年《印花稅票改作金圓郵票》的收藏集。在2009年11月北京誠軒拍賣會上,1949年湖北漢口加蓋印花稅票改作基數郵票5分/20元、30分/20元各壹枚***拍出22.4萬元。
“印花稅票有壹定的收藏價值。”萬冬青說,印花稅票與其他收藏品壹樣,以“老、精、稀”為貴,時間久、稀有的老票更有投資潛力,但新的印花稅票種類極少,也具備收藏價值。
稅票收藏界是壹支年輕而又成熟的隊伍,所謂年輕是因為起步晚,遠遠不像集郵那樣具有廣泛的歷史性與群眾性;所謂成熟是因為已有壹批資深的稅票收藏家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集。“普通收藏者可以從門檻較低的新票入手收藏。”萬冬青建議,新手可以從本地的品種入手,能獲得購藏和流通的地域優勢。萬冬青提醒,印花稅票除發行普通形式的版張外,還有小版張、小全張和小本票,要註意各種版本如何防偽,以免買到假票。
1949年9月泉州解放後首套印花稅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