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138人/km2
梁河縣地處雲南省西部橫斷山脈西南端、高黎貢山西麓坡階地中的峽谷地帶,位於德宏州東北部。東北與騰沖縣接壤,東南與龍陵縣交界,南與潞西市、隴川縣毗鄰,西與盈江縣為鄰。縣境南北縱距49公裏,東西最大橫距45公裏,國土面積1159平方公裏。縣城遮島鎮距省會昆明742公裏,距州府芒市,經潞盈路122公裏,經騰龍線160公裏。全縣轄7鄉(含2個阿昌族鄉)、3鎮,63個村民委員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居住著傣、阿昌、景頗、德昂、傈僳、佤、漢等民族。2002年末,全縣總人口15.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17萬人,占總人口的89.4%,少數民族人口5.19萬人,占總人口的32.77%。
梁河屬半山半壩縣。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龍江和蘿蔔壩河,較大的壩子是遮島壩、蘿蔔壩和猛養壩。境內地勢由南向北漸低,最高點是北部海拔2672.8米的瘌痢山頂,最低點是南部海拔860米的猛養鄉老芒東。梁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多年年均氣溫18.3℃,年均日照時數2385.5小時,年均降雨量1396.2毫米,不僅適宜多種農作物和經濟林木的生長,而且天然資源豐富。有蓄積豐厚的思茅松用材林,有藥材類、芳香類、竹類等野生經濟植物55科、101屬、400多種,有錫、鐵、硫、煤、鋁、鋅、鈾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錫和煤的儲量較大,有龍窩寨、熱水塘等17處地熱溫泉,極具開發潛力。
梁河歷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但由於社會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梁河各民族的社會歷史進程十分緩慢。直到新中國成立時,壩區傣族還處於從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過渡階段,山區少數民族經濟仍從屬領主經濟,景頗族還保持著較多的原始公社特點,只有漢族地區基本屬於地主經濟並兼有壹點小規模的工商業,因而生產力十分低下,經濟文化極其落後。加之土司、地主、糧商的剝削壟斷和匪患橫行,使梁河各族人民掙紮在水深火熱、貧困交加的苦難深淵中。
1950年5月,梁河解放。這標誌著各民族進入平等、團結、***同繁榮的新時代。從此,全縣各族人民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使梁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0年至1956年,經過禁種大煙、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梁河的經濟出現了劃時代的進步和發展。1956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由1952年的705萬元增至1107萬元,增長57%;糧食總產達4509萬斤,比1949年增62%,歷史上第壹次實現了糧食自給。1957 年至1966年,全縣各族人民認真貫徹執行黨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這期間,全縣各項事業在曲折中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受到了不少挫折。1958年急於搞人民公社化,分配上搞這樣那樣“不要錢”,生產上搞“大兵團”作戰,既違背了經濟規律,又嚴重挫傷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1959年,糧食跌了200多萬斤,加之搞“以糧為綱”,很多地方翻茶種糧,茶葉面積減少2696畝,群眾生活受到極大影響。1962年以後,經過調整,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各項事業穩健向前發展。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59 年增長2200萬斤,茶葉發展到8561畝,增加4907畝。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浩劫,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也給梁河造下了嚴重惡果。直到1978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只有6956萬元,財政收入僅189萬元,“兩個吃不飽”(農民糧食不夠吃,梁河糖廠吃不飽)嚴重困擾著梁河經濟的發展,還有相當壹部分農民在貧困線上生活。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中央壹系列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縣委、縣政府切實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以改革 為發展動力,不斷解放思想,從縣情出發,因地制宜,探索適合經濟發展的思路、目標、戰略和措施,調整生產關系,梁河從此進入了壹個嶄新的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1989年以 來,又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和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堅持“壹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兩手抓”的方針,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開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使全縣政治、經濟、文化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7714萬元,比1978年增長1.98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754元,增1.1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919元,增13.14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7元,比1989年增4.62倍;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分別達到20平方米和18.3平方米。
梁河是壹個典型的農業縣。1982年,全縣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在農村發生深刻變革的20多年中,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特別是近幾年來,通過實施滇西南農業綜合開發、糧食自給工程等項目,加快了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農業科技覆蓋率和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使全縣農業得到快速發展。
1984年,結束了吃植物油靠外調的歷史。1989年,全縣糧食生產創歷史新高,受到國務院嘉獎。1991年,解決了“兩個吃不飽”的難題。1997.年,以魔芋、松香、柏籽仁、香料、核桃、板栗、桔子、西南樺為主的綠色產業初具規模。2002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9424萬元,比1978年增長2.74倍;糧食總產38401n屯,增8.47%;甘蔗總產40萬噸,增10.9倍;茶葉總產542.6噸,增1.23倍;肉類總產4180噸,增2.71倍;奶蛋、水產品有大幅度增長。全縣糧食自給有余,肉奶蛋、水產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林業工作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森林資源培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放在突出位置,同時致力於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加強森林防火、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工作,積極推進農村沼氣化建設,認真實施退耕還林工作,有效地遏制了生態破壞,使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改善。森林覆蓋率由1976年的26.3%上升到2002年的 60.2%。水利工作圍繞“兩江壹河”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及“五小”水利和人畜飲水工程的建設進行,並取得明顯成效。1950 年至2002年,***投資9951.6萬元,完成各類工程595件,改 善灌溉面積8.6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32.95平方公裏,改善了10.69萬人和36471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工業從無到有。解放前,梁河無工業企業,僅民間有零星分散的匠鋪。新中國成立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形成了以輕工業為基礎,蔗糖業、錫業為主導,有電力、機械、煤炭、林產品加工、制藥、造紙、魔芋精粉加工等10多個門類的工業體系。199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1170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1%,形成了工農業總產值並駕齊驅的新格局,從而根本改變了梁河歷代以農為主的狀況。200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7045萬元,比增長22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解放前,梁河無公路,無電。電訊極其落後,僅曩宋和曩宋芒東有2處農村電話。經過50多年的建設,至2002年,全縣通車裏程已達764.63公裏;縣鄉公路實現了柏油化和彈石化,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 然村通了公路。95%以上的自然村通了電。特別是經過2001年至2002年的農電體制改革和壹、二期農網建設與改造,農 村供電質量和安全可靠性明顯提高,電價明顯降低,每千瓦時平均電價降低了0.33元,預計全縣每年減輕農民負擔223萬元。市內電話實現了程控化,農村電話實現了自動化;全 縣電話普及率5.98部/百人,其中市話普及率36.28部/百人,農話普及率2.45部/百人。近幾年來,還相繼完成了潞盈路梁河段、通縣油路、縣城城區改造、第二水廠、農貿市場等建設工程,為今後梁河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財政收入穩步增長,金融業平穩運行。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188.79萬元,增加到2002年的4064萬元(含上劃中央兩稅收入1628萬元和上劃中央所得稅228萬元),增長20.5倍。各項存款余額由1978年的415.7萬元,增加到2002年的39310萬元,增長93.56倍,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由76.82萬元增加到29461萬元,增384.6倍。鄉鎮企業發展迅速。1978年全縣僅有鄉鎮企業117個。至2002年末,全縣已有鄉鎮企業1904個,增長15.27倍,從業人員6696人,總產值10730萬元,營業收入14130萬元,上繳稅金418萬元。不但成為拉動全縣經濟增長點的突破口,而且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
非公有制經濟長足發展。2002年末,全縣有個體工商戶1840戶,從業人員2278人,註冊資金1575萬元;有私營企業42戶,投資人數135人,雇工人數276人,註冊資金3018 萬元。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梁河新的經濟增長點。扶貧攻堅成效顯著。“九五”期間,積極開展小額信貸、易地開發、扶貧攻堅鄉、溫飽試點村、科技示範村、部門掛鉤等扶貧活動,***投入扶貧資金4044.3萬元,使全縣貧困人口由“八五”末的6.9萬人降至2.2萬人。
科教文衛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全縣有377項科技成果獲部級和省、州、縣科技進步獎(其中:部級5項、省級28項、州級163項、縣級181項),為全縣的經濟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創建科技工作先進縣於1998年通過省級驗收。梁河教育起步較晚。解放前夕,全縣僅有小學39所,學生2013人,教師71人。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梁河的教育得到快速發展。1986年被評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1991年成為全州第壹個達標無盲縣。2000年,“兩基”工作通過省級驗收,2001年又得到國家教育部認定。2002年末,全縣已有小學206所,教職工1137人,在校生17848人,入學率99.5%,鞏固率99.51%;有完全中學1所,普通中學10所,***有教職-T 586人,初高中在校生11682人,初中入學率102.89%,鞏固率99.02%:有職業中學1所,教職32 43人,在校生377人;有幼兒園3所,專任教師26人;有鄉村學前班73班,在園(班)幼兒1964人。文化領域碩果累累。南甸司署和李根源故裏的保護和維護不斷得到加強,並分別被列為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梁河縣誌》和《梁河縣地名誌》分別榮獲國家二等獎和省壹等獎。2000年,梁河縣被評為“全省文化先進縣”。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90%和94%。新中國成立之前,梁河僅有1所設備十分簡陋的衛生院。經過50多年的發展,至2002年,全縣已有國家衛生機構12個,***有病床259張,有衛生技術員351人;63個行政村均有衛生室,有鄉村醫生218名:還有集體診所1個,企事業衛生室10個,個體診所11個,基本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預防和治療網絡。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使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昔日的“蠻煙瘴雨”之地,現已被文明、衛生、健康所替代。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得到落實,“晚生、晚育、少生、優生、優育”已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下降。2002年,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54%o。今日的梁河,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壹派生機盎然。梁河50年的巨變雄辯地證明:“沒有***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因此,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壹致,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把各項工作始終置於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確保梁河改革和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
梁河縣委、縣人民政府將壹如既往地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重要思想,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繼續堅持“農業立縣、工業強縣、商貿活縣”的發展定位,緊緊圍繞“十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的壹個目標;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梁河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兩大機遇;樹立發展才是硬道理、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三個意識;突出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國企改革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扶貧攻堅四個重點”的“壹二三四” 發展思路,努力奮鬥,使梁河在新世紀大展宏圖。梁河縣自然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空氣清新、鳥語花香、陽光明媚、民風樸實。是壹塊無汙染的凈土。梁河縣自然資源豐富,水、熱、日照充足,礦產配置較好,由於地方工業起步較晚,對各項資源尚未形成破壞。加之,梁縣委、縣政府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近幾年來先後-了多項鼓勵國內外商家到梁河投資創業的優惠政策,並下大力氣進行了與之配套的基礎服務設施建設。
2021年1月,《小康》雜誌社推出2021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榜單,梁河縣位列第66位。
2019年8月,2019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出爐,梁河縣在列。
2019年3月15日,梁河縣上榜2018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2018年8月16日,梁河縣獲得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