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制造成本的核算
制造費用通過“生產成本”和“制造費用”科目核算。“生產成本”核算企業在工業生產中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包括生產各種產成品、自制半成品、自制材料、自制工具和自制設備發生的各項費用;本科目有兩個二級科目,即“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二級科目用於核算基本生產的產品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二級核算企業為基本生產和其他服務進行產品生產和勞務供應所發生的費用,用於核算輔助生產產品和勞務的成本。本科目按成本核算對象設有明細賬,明細賬采用多欄式賬頁,按成本項目設欄進行明細核算。
“制造費用”核算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間接費用。按不同車間、部門設置明細賬,按費用項目內容以多欄式設置欄目進行明細核算。
基本生產中發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根據成本項目借記“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貸記有關科目。會計處理: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貸款:原材料-直接材料
應付工資
輔助生產發生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的,應按成本項目借記“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貸記有關科目。會計處理:
借: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
貸款:原材料-直接材料
應付工資
發生的間接費用,借記“制造費用”科目,貸記有關科目。會計處理:
借:制造成本
貸款:原材料(銀行存款、累計折舊等。)
月末,制造費用分配到成本核算對象時,會計處理: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
貸項:制造費用
月末“制造費用”賬戶沒有余額。
二、制造成本的審查要點
制造成本的復核,應通過“生產成本”和“制造費用”明細賬的內容和分配方法,獲取經濟業務中的原始記錄、單據和會計憑證,通過復核、復核和復雜算法進行復核。審查的要點如下:
1.審核所發生費用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有無虛列成本,有無非生產性成本和擴大成本分配範圍等擠占成本的現象;
4.跨期攤銷費用是否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計入當期成本,是否存在人為調整利潤的情況;
3.費用的歸集和分配方式是否正確。制造費用是否未按規定在不同產品之間進行分配;
1.產品成本的計算方法是否準確。是否存在任意改變方法,多記或少記產成品成本,在產品成本中留存產品成本,多算或少算產品成本,從而調整利潤的情況;
5.會計處理是否恰當,是否影響當期成本。
三、制造成本復核法
由於工業企業產品成本計算方法復雜,會計工作量大。因此,註冊稅務師在進行稅務檢查時,應依托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通過了解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測試合規性,找出企業的薄弱環節和可能存在的問題,然後有選擇、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檢查,既能減少檢查工作量,又能保證檢查質量。
企業內部控制是指企業內部管理控制系統,包括壹系列保證企業正常運行的必要管理措施。內部控制的職能不僅包括企業最高管理當局授權或指導采購、生產和銷售等經營活動的各種方式和方法,還包括會計、審計和分析各種信息和報告的程序和步驟,以及為全面規劃、控制和評價企業經營活動而制定或建立的各種規章制度。因此,內部控制的作用可以提高會計核算的正確性和可靠性。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可靠的內部憑證系統。
企業有完善的內部控制憑證,壹些種類齊全、內容完整、有編號的處理經濟業務的憑證作為賬務處理的依據。
4.完善的記賬系統。在可靠的憑證體系基礎上,建立完整的賬簿和報表體系,保證會計記錄的嚴謹性。
3.嚴格的檢查制度。包括憑證之間的核對、憑證與賬簿之間的核對、賬簿與報表之間的核對等。企業建立嚴格的核對制度,有利於及時糾正會計記錄中的錯誤,保證證、帳、表相符。
4.合理的會計政策和程序。企業在遵守國家制定的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還從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實際出發,建立自己合理的會計政策和程序,以書面形式作為會計處理方法的依據。
5.定期資產盤點系統。
調查上述內部控制系統的會計系統的可靠性的符合性;
首先,提出問題。詢問企業是否有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妳可以設計壹個問卷形式的調查表格,把妳要問的事項按重要性排序。妳要問的內容和企業的回答要逐項進行並做好記錄,這樣妳就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企業生產環節的業務流程、控制程序和核算方法。
第二,使用抽查。驗證內部控制是否已經運行,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在多大程度上保證了會計核算的正確性。我們可以選取對成本影響最大的項目,抽取樣本——原始憑證和憑證,檢查企業的回答,判斷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通過詢問和抽查,我們可以對被檢查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得出以下結論:
第壹,高度依賴。被調查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健全完善,並能有效發揮作用。所以經濟業務和會計出現錯誤的可能性很小,審查的工作量也可以相應減少,甚至可以不查。
第二,依賴程序壹般。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相對較好,但存在壹些缺陷或薄弱環節,可能在壹定程度上影響會計核算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可對薄弱環節進行深入檢查。
第三,依賴度低。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明顯失效,大部分經濟業務和會計記錄失控,各種資料和數據經常出錯,導致不可靠。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對制造成本進行詳細審查。
復習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操作:
按成本項目審查。
產品制造成本的構成是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
直接材料成本
(1)采用實際成本法核算。
獲取成本計算單、材料成本分配匯總表、材料發出匯總表、材料明細賬中各直接材料的單位成本等數據。
(1)審核成本計算單中的直接材料與材料成本分配匯總表中的相關直接材料是否壹致,分配標準是否合理。在復習中要註意兩個方面:
首先,非生產性材料記入產品成本。如果成本計算單中的直接材料金額大於材料成本分配匯總表中的分配金額,應進壹步查明原因,並檢查材料使用者是否已將非產品消耗材料記入產品成本。但如果企業會計人員有意識地擠壓產品成本,就會在分配消耗材料時,將非生產消耗材料直接分攤到產品成本中,使成本計算單和材料分配匯總表的金額相等。如果通過檢查材料分配表不能暴露問題,可以檢查非生產性項目,即可以采用“反向調查”的方法。查出問題後,可以按照誰消費誰負擔的原則調整納稅。會計處理:借款:在建工程
應付福利
貸:本年利潤(或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第二,混淆不同產品的成本。不同產品的成本被材料分配率混淆,本期暢銷產品的成本相應減少以調整跨年度利潤。檢查並關註那些不能準確參考產品消耗的原材料,在發放時科學選擇發放標誌、計算方法和會計記錄。
正確方法:在定額消耗法下,通常是根據產品的材料定額消耗量或材料定額成本的比例進行分配。計算處理:
分配率=實際材料總消耗量(或實際成本)÷各種產品材料固定消耗量(或定額成本)之和。
壹個產品的分配=該產品的材料定額÷消耗量(或定額成本)×分配率。
也可以使用其他分發方法。如:產品產量或重量比分配法。
(2)提取材料分配匯總表,選擇主要材料品種,統計直接材料數量,乘以實際單位成本,計算金額,與材料成本分配匯總表對比,看是否相等。審查關註以下問題:
壹是企業是否采取措施提高產成品單位成本,多收產品成本。
第二,審核請購單的審批,請購人是否簽字,防止假請購單多花冤枉錢。
三是材料單位成本的計價方法是否恰當,有無變動、人為調整成本或利潤。企業在年度內改變計價方法的,應當按照原計價方法計算發出材料的結轉成本,並按差額調整材料成本或當期利潤。
審核方法參見“材料成本審核要點”。
⑵采用固定成本法。
抽查產品的生產通知書。如果記錄了生產統計記錄和直接材料的單耗定額,則根據材料明細賬中各直接材料的實際單位成本,計算出直接材料的總消耗量和總成本,並與相關成本計算單中消耗的直接材料成本進行核對,看是否相等。並註意兩個問題:
壹是生產通知單是否經過授權和批準,防止虛假業務輸出增加物料消耗;
二是單耗定額和材料成本計價是否適當,有無會影響成本的方法變更或人為變更。
⑶采用標準成本法。
提取生產通知單或產量統計記錄、直接材料標準用量、直接材料標準單價和發出材料匯總表。
根據產量、標準用量、標準單價計算標準成本,並檢查與成本計算單價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是否壹致,使用直接材料成本差異計算和賬務處理是否正確,前後是否壹致。
此外,還要檢查廢多料是否及時退庫,是否辦理了“假退”手續。看“生產成本”科目的紅字沖減成本金額判斷其正確性。
直接人工成本
(1)對於計時工資制,提取實際工作時間統計記錄、人員工資分類表、人工成本分配匯總表,采用核對方式進行復核。
(1)檢查直接人工成本與成本計算單中人工成本分配匯總表對應的實際工資成本是否壹致,了解非生產人員的工資是否計入成本。
(2)選取壹個月的數據,檢查實際工時記錄與人工成本分配匯總表中對應的實際工時是否壹致,查明是否存在虛報工時、多計工資等擴大成本、降低利潤的情況。
(3)提取並核對生產部門幾個時期的工時臺賬與實際工時統計是否壹致,追溯原始工時記錄,確保工資核算的真實性。
(4)在沒有實際工時統計記錄的情況下,根據人員工資分類表,計算檢查人工費分配匯總表中的直接人工工資費用是否合理、正確,是否存在偏離生產量過大的數據。如果有,進壹步找出原因。
(2)采用計件工資制的,應提取產量統計報表、個人(組)產量記錄和核定的單位工資標準或計件工資制,並采用復核的方法進行復核。
①檢查根據統計產量和單位工資標準計算出的人工成本是否與成本計算單中的直接人工成本壹致。
(2)抽取若幹直接人工(組)生產記錄,檢查是否匯總並納入生產統計報表。
⑶采用標準成本法提取生產通知單或產量統計報表、工時統計報表、核定工時、標準工時工資率、直接人工工資匯總表等數據,采用復核法進行復核。
①根據產量和單位標準工時計算總標準工時,然後乘以標準工時工資率,檢查是否與成本計算單中的直接人工成本壹致。
②直接人工成本差異的計算和會計處理是否正確,年內直接人工標準成本是否發生重大變化。
3.制造成本
提取制造費用分配匯總表、按項目劃分的制造費用明細賬、與制造費用分配標準相關的統計數據及其相關原始記錄。
⑴檢查“制造費用”科目借方金額歸集的制造費用內容是否正常,費用標準和發生的費用是否屬於當期生產費用,排除不符合稅務處理要求的。固定資產折舊是制造費用項目的主要內容,其審核方法在第5節中說明。
⑵在制造費用分配匯總表中選擇壹個產品,檢查其分配的制造費用是否與對應的成本計算單的制造費用壹致。
(3)制造費用的分攤、選擇標準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分攤方法是否發生變化,防止采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分攤更多的應稅產品成本,相應分攤更少的免稅產品成本。發現此類問題應正確重新計算並進行會計調整。
審查“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賬戶
輔助生產成本核算的內容是為生產車間、管理部門、在建工程和輔助生產車間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車間所發生的費用。從服務對象看,部門多,非生產性占壹定比例,輔助生產成本的正確分配關系到產品成本的正確計算。
提取輔助生產成本分配表、生產統計表等原始記錄,從分配標準、成本分配方法、成本分配金額三個方面驗證輔助生產成本的分配是否真實、正確。
1.審核各車間的成本分配標準。審查為基建、專項、福利部門提供的水、汽、機械加工、修理、更換等人工費用是否計入輔助生產;檢查是否按實際受益者進行分配,分配率是否正確,用雙倍計算法重新計算,如果少分配或非生產性費用擠入生產成本,增加應納稅利潤。
4.回顧分配方法。輔助生產的分配方式比較復雜,需要檢查壹年內是否存在因任意改變分配方式而導致各部門分配額異常波動的情況。如果存在這種情況,應按照原方法計算,差額應增加(減少)應納稅利潤。
13.檢查成本分配的金額。通過輔助生產費用分配表與輔助生產車間統計表的對比,當分配表中的分配金額大於生產統計表中的金額時,應進壹步查明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是否有虛假,統計是否有錯誤。如果確認生產統計數據正確,就是轉移生產成本的費用,應該增加利潤。
三。審核費用的確定原則
根據會計制度,費用的確認應遵循權責發生制原則。
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凡是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已經收到或支付,都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反之,凡是不屬於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本期已經收到或付出了款項,也不應作為本期的收入或費用處理。這說明權責發生制能夠按照會計期間真實地反映各個期間的損益。
主要考察發生的費用是否歸屬於當期產品負擔,影響當期利潤。企業生產經營中發生的跨期費用,應在“預提費用”和“待攤費用”科目核算,並審查該科目發生的費用是否應由當期產品成本負擔。我們要審查成本的真實性、合法性、時間和方法,在審查過程中要註意兩點:
(1)待攤費用應嚴格劃清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2)審核計入當期成本的預提費用的真實性、合法性,是否符合成本的範圍和標準,預提金額是否正確,支付對象是否合理。
“待攤費用”科目的審查。
待攤費用是指企業當期已經支付或已經發生,但根據費用的受益期應由當期和以後各期支付,攤銷期在壹年以內的費用。為了正確貫徹權責發生制會計原則,不同行業的會計制度都相應設置了“待攤費用”會計科目,便於企業準確核算應分期攤銷的費用以及費用攤銷的具體結果。
(1)“待攤費用”的核算方法
本科目主要核算企業發生或支付的,應由本期和以後各期分別負擔,並在壹年內攤銷的各項費用。比如低值易耗品攤銷、租賃、借出包攤銷、預付保險費、預付固定資產租金、固定資產修理費、購買印花稅金額較大且壹次性繳納時應分攤的金額、預付報刊訂閱費(如果金額較小,也可壹次性計入支付期相關費用)。借記“待攤費用”科目,反映企業已經發生或支付的費用,貸記反映相應期間已經攤銷的生產成本和費用金額。本科目余額壹般在借方,表示某壹期間尚未攤銷的費用。為了準確劃分各項費用的受益期和攤銷期,除總賬外,還應根據各項費用的發生時間和種類設置“待攤費用”明細賬。
會計處理:
發生時:借記:待攤費用-—XXX
貸款:銀行存款(現金、現金、低值易耗品...)
攤銷。
借:制造成本(生產成本、經營成本、管理成本等。)
貸款:待攤費用-—XXX
⑵“待攤費用”復習的重點和思路
在日常納稅審核中,由於“待攤費用”貸方發生額反映的是企業生產經營費用分期實際攤銷額,攤銷額正確與否的關鍵是確認受益期或使用期與攤銷期是否壹致,這就導致了納稅審核的重點;但是,對本科目借方發生額的審查壹定不能忽視,因為它便於審查人員及時準確地掌握和了解待攤費用的形成或來源是否真實以及費用的性質。因此,在日常納稅審查中,應重點審查“待攤費用”科目的借方發生額和貸方發生額,不能有所側重,更不用說主次之分。
⑶復核“待攤費用”科目的借方發生額。
企業發生待攤費用時,壹般情況下,待攤費用賬戶的借方對應銀行存款、低值易耗品、包裝材料等賬戶的貸方。如果與“在建工程”、“其他應收款”等科目的信用存在對應關系,則屬於異常現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審核。
(1)生產性費用和非生產性費用的區別。
重點檢查企業“待攤費用”科目借方金額是否存在混淆成本界限的行為,是否存在將固定資產購建支出項目計入待攤費用,分期攤銷生產經營成本的行為。常用手段:
A.企業人為地將本期固定資產購建支出項目的金額拆分成部分,分期分批放入“待攤費用”科目進行攤銷;
B.企業會有意識地將當期固定資產購建支出的部分項目計入“待攤費用”科目實現攤銷。如基建人員工資定期計入“待攤費用”,基建工程使用的材料,基建工程的貸款利息等等。
②嚴格劃清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A.審查企業在原有固定資產基礎上進行改擴建的資本性支出是否已以固定資產大修理的名義計入“待攤費用”科目的借方實現攤銷。
b、檢查企業是否將應計入“遞延資產”核算的開辦費、經營租賃租入的固定資產改良支出和攤銷期不能單獨歸屬於某壹會計期間的固定資產修理支出計入“遞延費用”核算;
C.檢查企業是否將應記入無形資產會計科目的無形資產轉讓和開發費用壹次性直接記入“待攤費用”科目。
通過檢查“待攤費用”科目的借方發生額,可以發現企業是否人為調整了期間的生產經營成本。
對企業利用“待攤費用”科目作為“蓄水池”人為調整生產經營利潤的審查重點,應放在實行“工效掛鉤”的企業和實行利潤承包的企業,企業是否采取了調整手段達到承包目的,計提更多的效益工資。
待攤費用借方金額的稅務審查應遵循“追根溯源”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