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90年代我國開放浦東有何重要意義

90年代我國開放浦東有何重要意義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浦東的歷史自此掀開新的壹頁。改革開放30年間,歷史給了浦東壹個機會,浦東還給世界壹個驚喜。2008年4月18日,浦東開發開放18周年。這18年中,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樓宇在長高,外高橋保稅區的物流吞吐量在擴大,金橋出口加工區的總部經濟在增強,張江高科技園區集聚起的智慧在提升……浦東正以更有力的臂膀擎起每日嶄新的朝陽,領跑在中國的東方。

4月15日,《北京周報》記者就浦東開發的成就,浦東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的特殊意義,對上海市浦東新區宣傳部部長陳高宏進行了采訪。

綜合經濟持續增長

浦東開發18年來,始終保持經濟年均增長15%高速發展態勢。據陳高宏介紹,1990年,浦東新區生產總值只有60億元,新區稅務局征收的財政收入只有11億元。2007年,新區生產總值達到2750億元,同口徑征收的財政收入是850億元。如今浦東新區的經濟總量占了全市的1/4,招商引資占全市的1/3,進出口占全市的1/2。

“從經濟發展的數量上講,很多經濟指標同新區初建時相比,都是幾十倍的增長。浦東的經濟發展可謂是翻天覆地。從經濟發展的質量上講,浦東新區沒有爛尾樓。在小陸家嘴地區,40多棟樓,平均壹棟樓壹年稅收達2億多元”陳高宏激動地說。

除了“寫字樓經濟”的稅收2億元,還有壹個數字也代表了浦東改革開放的成果,那就是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壹平方公裏每年產值150億元”。2007年入駐張江園區的企業有1317家,工業總產值398億元,同比增長32.6%。目前,張江已形成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軟件三大支柱產業集群,並建立了文化科技創意、金融信息服務、光電子和信息安全四大關聯產業群。此外,在張江園區內,還有很多處於創業期或成長期的中小企業在不斷探索,等待著有朝壹日的“破繭而出”。

在深入貫徹“聚焦張江”和自主創新戰略的同時,“聚焦金融”戰略也成效顯著,目前,493家金融機構在浦東集聚,金融從業人員達到10萬人,2007年金融業占新區總產值的比重為16.9%。此外,先進制造業引領相應明顯,2007年1月至8月,金橋功能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494.97億元,同比增長10.7%。同時,“港區聯動”功能進壹步拓展,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逐步成為跨國企業在亞太地區的重要采購配送基地,2007年1月至8月,外高橋港區在航線分流的情況下,實現集裝箱吞吐量1031.40萬標箱,占全市60%,同比增長16.9%。

計劃到2010年,浦東新區生產總值將超過3500億元,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到0.45噸標準煤;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金融機構總數達到63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120家。

社會事業均衡發展

陳高宏回憶說:“1993年,我從安徽剛來到浦東工作時有很多不習慣,其中感覺最奇怪的就是,連浦東人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是上海人,去浦西才是去上海。老上海人有句習語:‘寧要浦西壹張床,不要浦東壹套房’。原因是那時浦西的居住環境比浦東優越。然而,如果當年用浦西壹張床的價錢,買了浦東壹套房,那如今可就大大增值了。”

“這些年來,浦東在社會事業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浦東新區財政對社會事業經費支出年均增長14.8%,高於稅收增長率,稅收增長率高於GDP增長率。如果說浦東開發18年來的經濟發展是超常發揮,那麽社會事業發展就是更超常發揮。”陳高宏笑著說:“新的產業發展需要人才,吸引人才需要好的環境。大家在創業時,多是老板太太當家,她們更多考慮孩子教育、醫療衛生、文化設施等軟環境問題。”

這些年,浦東新區改建、擴建和新建了111所中小幼校舍,吸引清華、北大、復旦等名校在浦東設立了研發機構。進壹步完善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率先實現了教育、衛生工作的二元並軌,城鄉差距進壹步縮小。以水、氣、噪音、土壤汙染治理、生活垃圾與固體廢棄物處置為重點,加強環境保護。1990年,浦東的人均綠地1.5平方米,也就攤開壹份報紙那麽大,現在人均24平方米。同時,新區紮實推進文化設施建設,社區文化設施基本形成網絡,新建成高東、高行和世博家園3個社區文化中心並向全體市民開放。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2007年,城鎮居民的人均總收入2.6萬元,是1990年初的9倍,郊區居民是1.3萬元,是1990年初的10倍。

計劃到2010年,浦東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萬元左右,郊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萬元左右;社會保險參保率達到95%以上;生態環境綜合指數達到1.42。未來五年,浦東將全面完成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壹五”規劃,基本形成功能性、樞紐型、網絡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體系;基本形成適應國際通行規則、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基本形成人民群眾較為滿意的公***服務體系,為上海實現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作出新的貢獻。

關註浦東感受中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越過黃浦江到海邊,壹路只見村莊。改革開放十余年時間,中國經濟總動員發達了廣東珠三角,被稱為“***和國長子”的上海卻步入了老態。1990年鄧小平同誌第七次南巡,他強調:“抓上海,就算壹個大措施。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壹條捷徑。”在隨後的4月1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親自在上海宣布了中***中央、國務院關於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消息。6月,中***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出《關於開發和開放浦東問題的批復》。

18年來,浦東從壹派農舍錯落、阡陌縱橫的田園風光,神話般成為上海的標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

“如果說80年代的深圳改革開放是整個中國改革開放戰略中的‘破冰之旅’,那麽90年代的浦東開發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攻堅之役’”陳高宏深思片刻後說:“時間上,浦東開發在從80年代深圳改革開放到本世紀中國中西部開發的全面大開發過程中,起到壹個“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空間上,從沿海到腹地,從東部到西部,浦東開發是改革開放推進過程中的重要“戰略樞紐”。內涵上,浦東開發承擔著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歷史使命,包括市場體系、規則、環境的建設等。在計劃經濟中,全國60%的工廠企業和60%多的工人階級都在上海,中國計劃經濟達到極致的地方就是上海。改革要把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上海順利轉變後,中國改革開放就是壹江春水向東流,承不可逆轉之勢。”

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壹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壹,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要發揮上海浦東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在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報告中唯壹連續提到的壹個地區,就是“浦東”。

“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全局來思考,浦東開發帶有戰略決戰意義”陳高宏壹再強調。

  • 上一篇:房地產企業土地增值稅清算流程是怎樣的,哪些問題比較突出,企業應該註意什麽?
  • 下一篇:福建為什麽需要強省?福州能帶動全省發展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