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佛山有多久歷史?

佛山有多久歷史?

佛山歷史悠久,有1300多年的建城歷史,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代留下了不少有歷史紀念意義和人文藝術價值的名勝古跡和聚落遺址。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0處,現有國辦博物館6個,以及陶塑、園林、武術、民間藝術等專題博物館和名人紀念館14個、私人專題博物館1個。無論是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還是從各類文物的種類與質量來看,佛山都可以稱得上是廣東的文物大市。不僅如此,佛山還是粵劇的發源地和著名的陶瓷之鄉、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這些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既是佛山的寶貴文化財富,也是佛山現代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潛在優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佛山在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文物保護和文化旅遊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初步盤活了歷史文化資源,使相當壹部分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2002年,佛山的旅遊總收入為73.31億元,創匯2.11億美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過6%,文化旅遊業已成為佛山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從發展的眼光看,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還有待提高,規劃欠缺、資源分散、品牌缺乏和包裝推廣不夠的問題依然存在,開發與保護、產業與事業的關系仍未徹底理順。因此,必須協調好歷史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關系,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下大力氣抓規劃、抓整合、抓品牌、抓創新,在保持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深化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全面提升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壹、整體保護,綜合開發。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都應當堅持整體性、綜合性原則。《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第壹條就指出:“歷史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築物,而且包括能從中找出壹種獨特的文明、壹種有意義的發展或壹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歷史名城是有機整體,包括城市及其古街區的傳統風貌和原有格局,不僅僅是幾個孤立的歷史古跡。佛山的文物保護和開發要改變過去那種局部保護、分散開發的模式,將名城保護和開發納入現代化城市的總體建設規劃中,統壹管理、合理布局。名勝古跡周邊的景觀環境要與之相協調,盡量恢復歷史原貌,努力構建“點”(文物古跡)、“線”(古街巷、古建群落、舊有景觀環境)、“面”(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落)相結合的保護和開發體系,使保護區域範圍內的建築風格、景觀風貌、功能設置與文物古跡相壹致,使文物保護、旅遊觀光、商業貿易相互促進、***同發展。目前,佛山已劃定面積達31.5萬平方米的祖廟歷史文化街區,正吸引民資、外資參與運作,力圖在恢復佛山老城區風貌的基礎上,建設集旅遊觀光與購物為壹體的文化商貿景區。今後,還應當根據文物古跡的分布特點和城鄉規劃要求,開發和建設若幹個歷史文化保護區,形成有規模、具特色、出效益的名城文化亮點。

二、整合資源,打造品牌。從總體上看,佛山的文物古跡較多,但不少古跡呈散點分布,資源較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且缺乏主題鮮明、影響大、效益好的旅遊文化品牌,不利於旅遊產業的做大做強。因此,當務之急是通過適當的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對分散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整體效能。要以歷史資源為紐帶,以文化主題的發掘和提煉為切入點,將主題性較強、地方特色明顯的文化資源串聯整合起來,構建若幹條以陶藝文化、粵劇文化、佛教文化、園藝文化、武術文化等為主題的旅遊線路,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的檔次,加強包裝和推介,打造佛山文化旅遊品牌。

三、風物結合,突出特色。佛山不僅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還保留了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從南獅、飄色、粵(劇)曲、武術,到陶塑、雕刻、塑紮、廣繡、剪紙等,無論是民俗節慶,還是工藝技術,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相對於靜止的、物質形態的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和技藝是動態的、鮮活的傳統文化資源,兩者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更好地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神韻,而且能夠活躍旅遊形式、豐富旅遊內容。因此,可以把遊覽名勝古跡與觀賞民俗風情、把參觀文化遺址與觀賞民間工藝結合起來,開發諸如“秋行飄色”、“古窯-陶藝”、“武館-武術”、“祖廟萬福臺-粵劇表演”等風物結合、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壹方面使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等軟性的傳統文化資源得以保護和延續,另壹方面也能夠吸引遊客、開辟商機,最終實現文化保護和產業開發的雙贏。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開發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要求高、難度大。在這方面,佛山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許多經驗。在新世紀新階段,應進壹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機制,把歷史文化保護和旅遊產業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讓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佛山的文化名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塑造文化佛山建設文化強市

佛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期是全國“四大名鎮”之壹,素有武術之鄉、粵劇之鄉、陶藝之鄉之稱。今天,在建設佛山的征程中,市委提出要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適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歷史文化名城的時代特色。回望過去,縱觀現在,我們對這壹目標充滿信心。

歷史文化積澱深厚

佛山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聚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武術、粵劇等;湧現出壹批歷史文化名人,如:陳啟沅、康有為等,這些是佛山得以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市民的文明意識、科學文化素質進壹步提高:先後湧現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單位、示範點12個;2001年佛山市還被評為“廣東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

文化事業呈現壹派繁榮景象:近五年有專業和業余文藝作品97件獲國家級獎勵,121件獲省級獎勵。文化基礎設施進壹步完善,現有市、區級公***圖書館6個,鎮(街道)圖書館59個;市、區級文化廣場46個。

按佛山文化建設的初步規劃,佛山市以後要繼續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上下功夫。市九次黨代會也提出要以現代理念的旅遊文化彰現歷史文化功能,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之路。市文化部門正壹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佛山粵劇博物館的開館、黃飛鴻紀念館配套店鋪工程的開工就是最好的體現。最近,文化部門還與建設部門聯合向市政府呈送報告,要求把禪城150萬平方米的核心歷史街區保護起來。這片歷史文化街區有30多個市級、省級、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有60多個富有特色的古民居建築。它的開發無疑會帶動其它街區的發展,將成為整合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壹步。

現代教育蓬勃發展

發達的國民教育是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現。針對新形勢,目前佛山市將教育發展的眼光放在新的目標上:佛山將在2005年基本建成“學習型城市”為標誌的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提高社會全體成員整體素質。

早在1983年佛山市就在全省率先普及了小學教育,2000年又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去年,全市各類在校生達到93.84萬人,在普及基礎教育上取得了較大成績。而在此基礎上,整合教育資源,發展優質教育更是收到了良好效果。

近年來,佛山市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建成了壹批教育質量較高的等級學校,帶動了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以高考為例,每年的上線人數、內部結構都在增加和優化。今年佛山高考達到第三批B線的上線率近86%。本科層次上線人數比去年增加了2517人。未來,佛山將加快全市初中、小學的布局調整,計劃到2005年撤並351所中小學,同時建設12所國家級普通示範性高中。

加快“數字化教育工程”是佛山教育的另壹個努力方向。目前,佛山市中小學計算機擁有量66174臺,人機比12∶1,建成了市、區兩級教育信息網。未來,全面完善全市信息技術教育工程將是教育改造工程中的壹項重要內容,初步計劃投入21億,使市與各區的教育信息網絡連通,全面實現校校通,中小學校人機比達到10∶1。

特別值得壹提的還有過去五年,佛山市逐步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除佛山科技學院、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外,華師南海學院、東軟信息技術學院等高校也相繼落戶佛山。未來佛山計劃建設有地方特色的大學園區,吸引省內外和境外著名高等院校進園辦學,力求201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廣電出版事業進壹步發展

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單位擔負著佛山市建設現代化、傳播現代文明的重任。

目前全市***有廣播電臺5座、電視臺5座;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8%;無線電視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7%。今年5月28日,國家廣播電視局又批準“佛山市作為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第壹批試點城市,建立有線數字電視示範網。”這是唯壹壹個地級市成為有線數字電視的試點城市。目前該項工程已全面啟動,預計2005年佛山有線電視網將全部過渡到數字化。

在廣播電視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佛山市新聞出版業的實力也明顯增強。全市現有全國統壹刊號的報刊14家,每年向市民提供報紙8000多萬份。

在佛山市十大工程建設項目中,市新聞中心的籌建擺上議程。6月30日,該工程項目的甲乙方單位簽訂《廉政責任書》,這標誌著新聞中心工程的正式啟動,也說明佛山市新聞事業正邁步向前發展。記者王麗萍陳穎欣

發展文化產業 增強現代化大城市輻射力

中***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周建平博士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品性,是群體化、社會化的人格。經濟的發展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文化的發展在同壹進程中則具有終極性的意義。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城市的軀體迅速發達和強健起來,而文化的匯聚和積累盡管要緩慢、沈重得多,但是畢竟要靠它賦予城市以靈魂。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黨同誌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廣東文化大省,佛山建設現代化大城市,加快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需要。

文化產業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朝陽產業。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正成為我國社會經濟重點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將日益顯示出它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國際經驗看,當壹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小康階段時,社會對文化的需求會急速增長。此時,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將文化作為壹個新興產業來發展,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佛山市正處在由小康向寬裕過度的階段,是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黃金時期。2002年,佛山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68.66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4636元,折合人均GDP4000多美元,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至40%以下。這說明全市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初步富裕的階段,在文化等方面的消費支出比例越來越大,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迅速增長,壹個非常廣闊的文化消費市場正在形成。佛山已經從經濟總量規模與人民生活水平兩個領域跨入了文化消費的門檻。這是佛山市面臨的壹次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如果能夠按經濟規律辦事,及時認識和充分利用這個歷史機遇,就會在與國內其他眾多大城市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搶占發展先機,分享文化消費這個跨世紀的新型超級市場。佛山市第九次黨代會的報告提出,必須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適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歷史文化名城的時代特色。這充分體現了佛山市委審時度勢,搶抓機遇的戰略眼光。

從城市文化的發展規律看,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保持城市的活力與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發揮其城市文化輻射的功能。也就是說,文化產業通過自身的滾動聚集效應,使城市在現代化轉型中的凝聚力變得更加積極、突出和有效。通過經濟的繁榮為文化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而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高度發展,又反過來為經濟中心集聚、擴散、示範、服務功能的發揮提供了重要載體,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建設現代化大城市的壹個關鍵環節,也是壹個具有拉動整個城市發展意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必須緊緊抓住經濟與文化加速融合的機遇,進壹步解放思想,拓寬思路,放開手腳,加快發展佛山的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新亮點,進而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提高城市的綜合實力,強化城市集聚和輻射效應。

據統計,2002年,佛山文化產業單位數為3078個,從業人員151196個,營業收入1746510.9萬元,三項指標均居全省第5位。統計壹方面表明,佛山市的文化產業具有良好的基礎和較大的潛力。另壹方面則表明,佛山的文化產業存在不足。佛山的文化產業的營業收入不但遠遠低於廣州、深圳,也低於東莞、惠州等城市,這種狀況與佛山在全省的經濟地位不相稱。主要存在問題是,佛山的文化產業意識還不夠強,文化產業的組織意識滯後,文化產業人才嚴重不足;文化產業的結構不盡合理;文化產品的產量、產業規模、品牌等方面比起先進城市存在較大差距。佛山是中國粵劇的發祥地,全國著名的武術之鄉、藝術之鄉、陶瓷之鄉、美食之鄉,有著多處的名勝古跡等資源。但是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產業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拓展。粵劇博物館、黃飛鴻紀念館、佛山日報、佛山文藝、佛山電臺、佛山電視臺、佛山大學園區等,在產業運作上作了積極的探索。但是在產業規模、科技含量、運作機制、品牌戰略上力度不足。

佛山要建成現代化大城市,必須具有強大的文化產業基礎和完善的文化市場功能。從長遠看,到2010年,佛山應該建成多門類、上規模、上檔次,基礎設施和軟件先進、能夠輻射國內外文化市場的區域性文化產業基地之壹。從近期看,佛山要在5年內建成支柱性文化產業和壹批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爭取文化生產總量在全省甚至全國文化市場占有更大的份額,並與國際接軌。要確定發展文化產業目標,立足於推動佛山兩個文明的建設,著眼於增強現代化大城市的功能。因此,建議佛山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為:凸現佛山歷史文化名城時代特色,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高檔次、高品位,以及濃郁的嶺南特征,形成以現代科技、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成為增強現代化大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柱和推進文明城市建設的強大動力。

具體而言,壹是要轉變政府職能,優化調整文化產業結構。政府主管部門要切實從“辦文化”向“管文化”方向轉變,通過各種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調控市場,引導文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二是要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壹。文化產業單位必須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來保障社會效益的實現。以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為導向,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三是要深化產業體制改革,構建“大文化”格局。綜合考慮佛山的地域優勢、文化資源與技術基礎,人文傳統和市場需求等因素,以及現有的基礎,可以確立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旅遊、傳統民間工藝為優先發展的支柱產業,形成“龍頭”產業格局,促進藝術培訓、廣告業、藝術品生產、休閑健身、體育產業、會展業;大力開發祖廟民居群、黃飛鴻紀念館、粵劇博物館、南風古竈等項目,適應市場經濟規律,采用壹系列改革的措施辦法並附以用地、財政、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力爭在較短時間內使文化產業有壹個突破性發展,以此帶動全局發展。四是要調整布局,完善產業的構架形態。精心策劃,可以龍頭企業為試點,率先實施跨行業、跨地區的規模擴張,充分發揮佛山人文地理的優勢,以獨特的創意、優質的服務,構建現代理念的佛山旅遊文化。五是積極發展文化中介服務機構。以佛山現有的機構和社團為基礎,逐步改變原來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功能,加大其向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的轉變,並在此基礎上集中扶植和辦好壹批文化中介公司。鼓勵各種經濟形式、多種所有制參與文化中介和經紀人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並存、競爭的文化中介體制。六是加快文藝體制改革。改革的目的要與經濟運行的緊密相連,突出管理的整合作用和衍生力量,使文藝團體具備壹定程度反應經濟變化的敏感性和適應性。積極面向市場,面向社會大眾,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對於社會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舉辦和接辦文藝院團,應制定政策給予積極支持,包括對投資部分免征所得稅等。

1949年以來佛山行政區劃沿革

1949年10月29日 設佛山市?縣級 ,屬珠江專區。

1950年1月12日 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佛山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和珠江專署實行雙重領導。

1950年7月20日 佛山重新劃歸南海縣管轄,稱南海縣佛山鎮。

1951年1月12日 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佛山改鎮設市?5月?設佛山市?地級 ?屬珠江專區。

1954年6月 粵中行政區駐地從江門市遷駐佛山市。

1956年2月 佛山專區成立?轄南海、順德、三水、鶴山、開平、恩平、花縣、番禺、中山、新會、高明、臺山、 珠海13縣和石岐市及佛山、江門兩地級市。

1958年 佛山、江門改為縣級市?由佛山專區領導。

1966年 佛山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佛山專區雙重領導。

1970年 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佛山、江門改為縣級市。

1974年7月 佛山、江門升為地級市。佛山地區轄南海、順德、三水、高鶴、開平、恩平、番禺、中山、新會、臺山、珠海、

鬥門12縣和佛山、江門兩市。

1983年6月1日 原佛山地區與佛山市合並為佛山市?下轄中山、南海、順德、高明、三水5縣。

1984年6月 佛山市轄汾江?1986年易名為城區 、石灣、南海、順德、三水、高明2區4縣,代管中山市?1988年

升為地級市 。

1992年至1994年 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後撤縣建市?縣級 ,由佛山代管。

2002年12月 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原佛山轄區的城區、石灣區以及縣級南海市、順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設立佛山市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和高明區五個區。

  • 上一篇:房臺表怎麽填寫
  • 下一篇:甘肅省“黨政同責、壹崗雙責”實施細則是什麽時候出臺的?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