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不交會怎麽樣
個人所得稅不交會怎麽樣,個人所得稅在職場當中的人應該都是不陌生的,壹般當我們的收入達到壹定的標準的時候,其實是需要繳納壹定的稅的,以下了解個人所得稅不交會怎麽樣。
個人所得稅不交會怎麽樣1扣繳義務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關於扣繳義務人法律責任的規定如下:
第六十壹條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設置、保管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賬簿或者保管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記賬憑證及有關資料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二條納稅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辦理納稅申報和報送納稅資料的,或者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向稅務機關報送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和有關資料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二千元以上壹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三條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個人所得稅不交會怎麽樣2不交個人所得稅違法嗎
不交個人所得稅違法。
壹、凡是年所得額超過12萬元的公民不依法自行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將面臨嚴重的法律後果。
按照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和《辦法》的規定,如果個人在壹個納稅年度內取得所得超過12萬元,無論其平常取得各項所得時是否已足額繳納了個人所得稅,或者是否已向稅務機關進行了自行納稅申報,年度終了後,均應當按《辦法》的有關規定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
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後,年所得超過12萬元的個人,不論其所得平常是否足額繳納了稅款,都負有自行納稅申報的義務。年所得超過12萬元的個人,是個人所得稅的重點納稅人,他們取得的所得,如果扣繳義務人沒有扣繳稅款,或者沒有足額扣繳稅款,個人又沒有申報義務的話,就難以確定納稅人應繳未繳稅款的法律責任,從而影響稅法的執行力和納稅人的稅法遵從度。
因此,在目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實行分類所得稅制模式的情況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訂稅法,賦予高收入者自行納稅申報的義務。
二、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個人,如果沒有在納稅申報期內辦理納稅申報,要負兩種不同程度的法律責任。
第壹種是未造成稅款流失的法律責任。
根據稅收征管法第六十二條的規定,如果納稅人未在規定期限內(即納稅年度終了後3個月內)辦理納稅申報和報送納稅資料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二千元以上壹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種是造成了稅款流失的法律責任。
按照稅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如果納稅人不進行納稅申報,因此造成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這種處罰是行政處罰,違法程度沒有達到犯罪不需要移送司法機關由稅務行政機關作出的處罰。
三、少繳或者不繳納個人所得稅的行政法律責任與刑事法律責任。
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個人不如實申報,目的是為了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的,根據違法程度的不同,既要追究行政法律責任,也要追究刑事法律責任。根據稅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納稅人采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或者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
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對其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另外,依照稅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條第壹款的規定,納稅人編造虛假計稅依據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也就是說,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納稅人不如實申報,編造虛假計稅依據,沒有構成犯罪的,要承擔五萬以下罰款的行政法律責任,造成稅款流失的,承擔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罰款的行政法律責任。
四、不如實申報個人所得稅的定罪量刑。
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個人不如實申報,造成稅款流失,構成犯罪的,需要移送司法機關被定罪量刑,也就是說,該納稅人面臨牢獄之災!根據我國刑法第 201條規定:“納稅人采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賃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
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10%以上不滿30%並且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壹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30%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壹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個人所得稅不交會怎麽樣3壹、工資、薪金所得適用
1、綜合所得年度稅率和速算扣除數表(適用於年度計算):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年度綜合所得,適用於2019年及以後獲得的綜合所得)
級數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1不超過36000元的302超過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份1025203超過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份20169204超過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份25319205超過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份30529206超過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份35859207超過960000元的部份45181920
(註1:本表所稱全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條的規定,居民個人獲得綜合所得以每納稅年度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和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肯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
註2:非居民個人獲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依照本表按月換算後計算應納稅額。)
年度計算個人所得稅: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應納稅所得額=年度收入額-準予扣除額
準予扣除額=基本扣除費用60000元+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依法肯定的其他扣除
2、綜合所得月度稅率和速算扣除數表(適用於月度計算):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月度綜合所得,適用於2019年及以後獲得的綜合所得 )
(非居民個人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期間計算居民個人獲得全年壹次性獎金適用)
級數月度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1不超過3000元的302超過3000元至12000元的部份102103超過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份2014104超過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份2526605超過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份3044106超過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份3571607超過80000元的部份4515160
月度(包括按月預扣)計算個人所得稅: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應納稅所得額=月度收入額-準予扣除額
準予扣除額=基本扣除費用5000元+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依法肯定的其他扣除
3、2018年第四季度工資薪金所得月稅率表,適用於2018年第四季度獲得的工資薪金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過渡期
(過渡期工資薪金所得適用
)?級數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1不超過3000元的302超過3000元至12000元的部份102103超過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份2014104超過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份2526605超過350000元至55000元的部份3044106超過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份3571607超過80000元的部份4515160
註:納稅人在過渡期間獲得的工資薪金所得,不扣除個稅新法規定的子女教育、供養老人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費用。
二、經營所得適用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適用於2018年10月以後獲得的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級數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1不超過30000元的502超過30000元至90000元的部份1015003超過90000元至300000元的部份20105004超過300000元至500000元的部份30405005超過500000元的部份3565500
(註:本表所稱全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條的規定,以每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本錢、費用和損失後的余額。)
計算個人所得稅: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應納稅所得額=年應稅收入額-準予稅前扣除金額
三、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應當順次或按月預扣預繳稅款。
(壹)超過四千:
1、勞務報酬所得 =收入*(1⑵0%)
2、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收入*(1⑵0%)
2、稿酬所得=收入*70%*(1⑵0%)
(二)未超四千:
1、勞務報酬所得 =收入⑻00元
2、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收入⑻00元
2、稿酬所得=收入*70%⑻00元
勞務報酬所得應預扣預繳稅額=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
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
(居民個人勞務報酬所得預扣預繳適用)級數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1不超過20000元2002超過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份3020003超過50000元的部份407000
居民個人辦理年度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時,應當依法計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的收入額,並入年度綜合所得計算應納稅款,稅款多退少補。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逾額累進稅率。
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預扣預繳稅額=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20%
四、特定所得的基本計算
1、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每次收入額×20%
2、財產租賃所得
依照每次租賃收入的大小,區分情況計算:
1、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每次收入-費用800元)×20%
2、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每次收入×(1⑵0%)×20%
3、財產轉讓所得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轉讓財產的收入額-(財產原值+公道費用)〕×20%
4、偶然所得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每次收入額×20%
註意:如果另行給予優惠稅率或減半征收的,則按優惠稅率或減半計算。
相幹政策
中華人民***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行條例財稅200091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的通知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25號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個人所得稅問題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