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稅人和稅務機關對同壹涉稅業務存在不同理解,這直接導致稅務風險的產生。同時,納稅業務在相關業務中表現出主觀態度,不同稅務機構對稅收制度的理解大多不同,這都是稅款征納雙方較難做到“溝通中的認同”。企業稅務風險因此而出現,並且由於具體情況的不同而有大有小。
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任何企業均以稅後凈利潤最大化作為最終目標,這壹客觀狀況卻與稅收本身具備的強制性存在矛盾,在此中間,企業追求稅務成本最小化的動機,導致企業和政府間的信息不對稱。加上國家稅收執法環境不斷變化,以及企業管理者、財務工作者對相應政策法規理解程度的有限性,更使企業管理者難以完全規避稅務風險,並使得風險對企業經營帶來潛在的持續影響。
在企業日常經營活動與財務核算時,稅務風險已然存在於企業實際繳納各項稅費之前的相關行為中。換言之,企業主觀上實施的涉稅相關業務計算與核算的調整等行為,導致其與稅收政策、法規等出現矛盾甚至相互背離,也就是說,企業稅務風險先於稅務責任履行行為而存在。了解企業風險的預先性特征,有利於企業建立正確的稅務風險控制時間觀,以此及時掌握稅收法規的制定及變動,切實降低稅務風險。
由於我國社保等制度逐漸完善,壹些企業為了規避社保支出,往往會在工資表上做文章。在工資表上減少員工人數,降低工資總額,將每個人的工資額做到當地社保最低繳費標準或個稅起征點上下。
兩套賬雖然降低了員工的個稅、社保及以工資為基數的工會經費、殘疾人保障金等成本,但是存在著諸多風險。
隨著國稅地稅機構正式合並,明年1月1日將社保等非稅收業務整體移交到合並後的稅務機關辦理。這意味著,從明年開始個稅申報基數、社保繳納基數、工會經費及殘疾人保障金繳納依據等,能通過金稅三期系統做到統壹取數、口徑壹致。納稅人針對同壹計稅依據想少申報繳納稅費的時代壹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