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乙酉八月十五日,時任景德鎮窯丞(宋代負責監督瓷器生產、運輸的官員)齊宗蠖正在押運景德鎮瓷器赴京的路上,當齊宗蠖壹行行至婺源下槎土金村段時,負責運送瓷器的隨從不慎毀壞了瓷器,這在當時是天大的事情。但齊宗蠖沒有把責任推給隨從,而是說:“我奉命運送這批瓷器,沒有完成朝廷的使命,隨從是無辜的,我願以死謝罪。”說完即吞瓷器身亡。這樣壹個悲壯感人的故事為我們描繪了壹個忠於職守、勇於擔責的北宋官員的形象,同時也不禁引發了人們的喟嘆和唏噓:為什麽這批景德鎮瓷器如此重要和珍貴,竟引得官員以命相抵?讓我們進入本文的主題——“饒州窯”去找尋答案。
饒州窯 即景德鎮窯,因宋代景德鎮屬饒州,故名。饒州窯至少在宋代就已經是景德鎮窯的正式名稱,並且這壹稱謂壹直在之後的元、明、清三朝沿用。然而,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以湖田窯來代指景德鎮窯,饒州窯卻越來越陌生,似乎正從人們的記憶中漸漸消失。實際上,湖田窯只是宋代景德鎮眾窯場中的壹個窯場,用湖田窯來代表景德鎮窯與史實不符。其帶來的認識偏差和負面效應使得景德鎮窯的歷史價值和重要地位至今仍被嚴重低估,影響了人們對宋代景德鎮陶瓷文化的重視和傳承。
饒州窯之所以越來越陌生甚至被淡忘,緣於景德鎮早期的宋代窯址考古發掘是從湖田窯址開始的。1972年劉新園、白焜首先對景德鎮湖田窯址進行考察和小規模試掘,並且發表了《景德鎮湖田窯考察紀要》和《景德鎮湖田窯古瓷窯各期碗類裝燒工藝考》。之後,景德鎮對湖田窯址又重點組織了十多次發掘。人們掌握的關於湖田窯址的信息和認知顯然比其他景德鎮青白瓷窯址多,所以論及景德鎮窯習慣以湖田窯來統稱。隨著近些年窯址考古的深入,大量的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窯址被發現,證明景德鎮在宋代不僅僅湖田窯壹個窯址燒造青白瓷,用湖田窯來代表整個景德鎮窯顯然不全面。
人們也習慣將景德鎮窯青白瓷稱為影青,影青的稱謂始於清代,起初是特指明代精細的薄胎和脫胎瓷,隨著對宋代青白瓷認知度的提高,人們發現用影青來形容宋代青白瓷迎光透影的特點更為貼切,影青漸成為宋青白瓷泛指。但用壹個形象稱謂來概括壹個窯系和窯口也不科學。宋代的瓷窯名稱壹般都是和屬地關聯,如越窯、定窯等名窯都是以當時所處的州府名定名。饒州窯的定名當然也不例外。
饒州 ,因“山有林麓之利,澤有蒲漁之饒”而得州名,春秋為楚番邑,隋開皇九年(589年)隋平陳後置饒州,其地理位置處於現在江西省行政區劃內的東北部。除隋唐兩代饒州名稱有反復外,饒州在宋、元、明、清四朝壹直延續。歷史上饒州,轄鄱陽、余幹、萬年、德興、浮梁、樂平、余江七縣。
饒州浮梁縣景德鎮“水土宜陶”,得天獨厚的中國最優質的瓷土資源,豐富的松柴燃料,便捷通達的水陸運輸,偏安壹隅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使得景德鎮這個風景秀麗的地方註定成為中國的陶瓷聖地。
“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的陶瓷燒造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距今有2000年歷史。南朝時有為宮廷燒造陶礎的記載。《昌南歷記》曰:“陳至德元年(583年)大造宮殿,詔新平以陶礎貢”。
饒州窯的提法應該是隋朝平陳之後。隋唐五代時期饒州窯的提法不甚明確,但《南窯筆記》有載:“至隋大業中,始作獅象大獸兩座,奉於顯仁宮。”唐代更有壹篇柳宗元《代人進瓷器狀》的公文使人產生聯想。元和八年(813年),柳宗元的朋友元崔在饒州任刺史,那時,柳宗元已才名大著,元崔便請他寫了這篇上呈皇帝唐憲宗的公文《代人進瓷器狀》:
該公文盛贊了隨狀進貢的這批瓷器的高質量,甚至超過了西方的奇珍異寶。文中雖然沒有提到該批瓷器的產地,但代饒州刺史給皇帝寫進瓷器狀,邏輯上分析該批貢瓷不可能產於其它地方,只能是饒州瓷。
? 從景德鎮高質量的原料分析,景德鎮早期是有條件燒制白瓷的。蘭浦在《景德鎮陶錄》中也記載了景德鎮有兩處唐窯,壹名“陶窯”另壹名“霍窯”:
雖然至今未見確切的景德鎮唐代窯址及實物,但柳宗元這份確鑿的瓷器狀和《景德鎮陶錄》的記載,不能不引起我們對唐代饒州瓷的期待。
公元1004年,以北宋真宗皇帝年號置鎮則是景德鎮歷史上的壹件大事。《宋會要輯稿》載:“江東東路饒州浮梁縣景德鎮,景德元年置”。這樣壹個小鎮居然以皇帝年號命名,應和景德鎮的優良瓷器有很大關系。而饒州窯也正式走上歷史舞臺。朱琰《陶說》載:
宋朝 是壹個政治環境開明、哲學思想多維、經濟實力雄厚、科技創新叠出的時代,得益於帝王的高端品位和開明的文官制度,宋代的藝術造詣和審美登峰造極,伴隨著技術的不斷精進和日趨完美,陶瓷制品日益臻達帝王和士人的審美標準、品位及範疇。
? 在這壹歷史背景下,配合景德鎮最優的原料資源和自然稟賦,饒州窯在宋代達到高峰。和唐代“假玉器”提法相似,宋代則稱之為“饒玉”,意即饒州產的如玉般的瓷器。“君子比德於玉”,玉代表了中國人最高的道德標準和精神追求,對玉的崇尚使得“饒州窯”不斷地追求極致的玉質感,由於景德鎮擁有當時最白最細的瓷石原料,饒州窯創造了最近似玉器的瓷器:潔白細膩、輕薄如紙、玲瓏剔透、類玉如冰。“饒玉”正是饒州窯在瓷器上對中國人道德和精神的完美詮釋。中國最早的陶瓷文獻,南宋蔣祈的《陶記》載:?
這種饒州產的如玉般高品質的瓷器在當時即被列為宮廷用瓷,其重要地位和當時的名窯如定窯、越窯甚至汝窯齊名。宋代皇家檔案《宋會要輯稿·食貨》確鑿無誤地記載了這樣的史實:
? 饒州窯當時已成為禦用貢瓷無容置疑。
? 北宋著名詩僧惠洪在其《元學點茶乞詩》中將饒州窯和汝窯並論
因為和傳說中至尊的“柴窯”“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最吻合,人們很容易把饒州窯和至今神秘未現的“柴窯”進行聯想。
? 為進壹步加強瓷器的監管、生產及運輸,於景祐三年(1036年)在景德鎮設窯丞,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更是設立專門機構“饒州景德鎮瓷窯博易務”,負責管理景德鎮瓷器生產、貿易、稅務和進貢瓷器等有關事務。這種專門管理機構歷史上非常罕見,可見朝廷對饒州瓷器的重視程度。
饒州窯瓷器在北宋即為供禦的另壹個重要證據見於婺源《嵩峽齊氏宗譜》記載的本文開頭的故事:
? 譜中還記有宋仁宗的敕封“何爾失擔器毀,遂為吞器身亡”的記載。齊宗蠖出任景德鎮窯丞,前後達9年,專門負責監督生產和運送朝廷所需禦器進京。說明北宋早中期饒州窯就已經定為禦用瓷器。
彭器資 ,名汝礪,祖籍鄱陽利陽(今屬景德鎮),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狀元,官至吏部尚書。作為饒州本地人,彭器資對“饒玉”之美有著更加切身的感受。詩中還提到了壹個重要的史實即饒州瓷器當時就奇貨可居,買到即賺到。所以轄區官員都通過手中的權力購買瓷器,而壹生清廉絕不買瓷器以牟利的饒州官員則是鳳毛麟角。
宋人周煇在其所著《清波雜誌》更是爆出饒州窯宋時不僅生產青白瓷,還生產極珍罕的紅瓷器,其品質甚至超出當時定窯的“紫定”。《清波雜誌》載:
盡管現在尚未發現明確的饒州窯紅瓷器實物,但宋人記宋事,當可信也。饒州窯在宋代就已聲名遠揚,傳播海外。在日本佛日庵的公物目錄中,詳細記載著在鐮倉時期(1192-1333年)獲得的饒州湯盞壹對,湯瓶壹尊,缽壹只。
? 繼宋之後,饒州窯的稱謂在 元、明、清 三朝壹直沿用。
? 元代 孔齊《至正直記》有關於 饒州禦土窯 的記載:
? 元代專門成立“ 浮梁瓷局 ”管理陶瓷生產,饒州禦土窯即為浮梁瓷局管轄的專門燒造貢瓷的窯場。
? 明代由於洪武時代並沒有專門禦窯制度,所以永樂朝也沒有開設禦窯。明代禦窯制度真正發展起來則是始於宣德朝。《明史·食貨誌·燒造》:“宣宗始遣中官張善之 饒州 ,造奉先殿幾筵龍鳳文白瓷祭品”。
? 明代饒州窯無論是品種、品質和數量皆取得長足發展,而其它與之競爭的窯場則日漸衰落,饒州窯壹時風頭無兩。
清代 ,其行政、典章制度幾乎全部沿襲明代舊法,在專門燒造禦用瓷器方面也不例外。
? 《陶記》開篇就道:“ 景德陶,昔三百余座 ”。可見宋時瓷業之盛況。據不完全統計,宋代景德鎮的窯業遺存就有137處,代表性的窯場就有楊梅亭、黃泥頭、湖田、湘湖、白(石)虎灣、南市街、柳家灣、小塢裏、銀坑塢等,主要分布在市區、近郊、南河和小南河壹帶,延綿將近百裏,其瓷業發展之規模、分工之明細及青白瓷的燒造水平、地位有如唐、五代之越窯,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窯場。
湖田窯只是宋代景德鎮眾多窯場當中的壹個,歷代史籍對湖田窯鮮有專門記錄,難得的湖田窯記載見於《陶記》:
? 《陶記》中“ 湖田窯 ”是和“ 鎮窯 ”同時提出,作者的用意僅是列舉“湖田窯”和“鎮窯”來說明市場的需求及喜好情況,如果據此得出湖田窯質量最高因此代表景德鎮窯的結論則屬牽強,況且同時還有“ 器尚青白 ”的“ 鎮窯 ”。主觀上把高質量的景德鎮青白瓷全部歸入湖田窯的做法值得商榷。據劉新園先生在《蔣祁"陶記"著作時代考辯》中考證:“壹九七八年,景德鎮市景興瓷廠在市內新華南路興建廠房時,發現了巨大的窯業遺存......,其質量勝過湖田窯的同期產品”。明嘉靖四年《江西通誌》饒州府條謂:“瓷器,浮梁出,景德鎮最佳,湖田市次之,麻昌洞為下”。
? 湖田窯 未見與宋代著名窯口並論的史籍記載,也鮮見傳承有序和禦用貢瓷的記錄,歷史上湖田窯只是景德鎮窯也就是饒州窯的其中壹個窯場,從未代表整個景德鎮窯,如果沿著湖田窯的思路,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沒有歷史依據,宋代景德鎮窯只能自降身份,淪為壹般的民窯。
而 饒州窯 在宋元明清四朝壹直是景德鎮窯的統稱。饒州窯史料確鑿、傳承有序且脈絡清晰,自古以來就是大名鼎鼎、聲譽卓著。所謂的宋五大名窯這壹後人的傳訛早已式微,而作為青白瓷窯系的最高代表和中心窯場, 饒州窯實際上是名副其實和當之無愧的宋代名窯和大窯,其地位堪與宋代各大名窯比肩。 正是由於饒州窯的卓越成就才奠定了景德鎮瓷業的基礎,創造了景德鎮千年瓷都的輝煌。宋時既定的饒州窯的名稱更具傳承性、全面性和科學性, 為饒州窯正名是當務之急! 重溫饒州窯的歷史,使饒州窯的觀念深入人心,將有助於改變人們對宋代景德鎮窯的嚴重認識偏差,重估景德鎮窯的重要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