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樂有趣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綿綿不絕。在五千年間,光耀於世,眾多的英雄人物構成了中國歷史長河中壹段段華采樂章。這些英雄人物中,就有在陜西寶雞作戰的南宋名將吳玠、吳璘。2019年初,我與幾位朋友去大散關及古戰場和尚塬,專門來此憑吊南宋名將吳玠、吳璘。
? 吳氏兄弟像前三鞠躬
地處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的大散關,是壹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雄關。古代大散關位於漢中、巴蜀的官道,也是古代秦蜀間早期開辟的交通要道。它是秦蜀諸棧道中保持驛路地位時間最長的壹條交通幹道。散關道在唐代辟為驛路。散關道也稱故道或陳倉道,古代中國統壹王朝,無論定都長安還是開封、北京等地,散關道都是京師連接川、藏、雲、貴等大西南各省份的交通紐帶。南宋著名詩人陸遊著有《書憤》其壹“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陜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上,散關道上屢次發生戰事。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采納韓信之說,“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自漢中,經散關,由故道,出陳倉,還定三秦。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統率大軍出散關,經故道,奪取漢中。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兵散關,圍陳倉20天,終因糧盡而退返。南北朝分裂割據時期,散關成為各路兵家爭奪的主要軍事目標。宋時,金兵南下,進犯陜川,宋將吳玠、吳璘兄弟聚兵扼險於散關固守,打敗金兵多次進攻。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吳氏兄弟與金兵在此又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屢立戰功,名垂千古。
大散關因重要的戰略地位,自古以來是關中四大關隘之壹。 如今大散關已是供人參觀遊覽的名勝風景地。昔日金戈鐵馬、人嘶馬叫的滾滾戰火,早已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消失在歷史的風煙裏。曾經的秦、蜀往來的咽喉要道——關中西大門的“壹夫當關,萬夫莫開”關隘,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快捷舒適的現代公路和現代鐵路。
我與幾位朋友去大散關。眼前壹座五間二層敵樓,橫鎖關上。敵樓上有大文學家郭沫若先生“大散關”三個行草大字,古樸凝重,渾厚遒勁。敵樓北墻上是巨幅山水畫《大散關圖》,為遊人展示了古大散關的風采;南墻上是工筆重彩畫《抗金圖》。後人為紀念吳氏兄弟,在關西修有吳公祠,吳玠、吳璘兄弟雕塑在大散關巍然而立。我們圍在像前向吳氏兄弟深深地鞠了三個躬。然後,參觀了古大散關的歷史遺存。
“三秦散關雄千古,二吳豪氣傳萬年。”從留在大散關的這副對聯中,我們似乎還能感受到吳氏兄弟的滿懷豪情。
據史料記載 ,吳玠(1093~1139) 南宋抗金名將。字晉卿。德順軍隴幹(今甘肅靜寧)人,遷居水洛城(今甘肅莊浪)。善騎射,曾讀經史,凡往事可師者,皆錄於座右,墻牖皆格言。少時參加涇原路軍,靖康初,曾與西夏軍作戰,有功。建炎二年(1128),金兵入陜西,吳玠力戰屢勝。張浚經營川陜,升吳玠為統制。建炎四年,吳玠進兵收復永興軍(今陜西西安),受任為權永興軍經略使。同年,富平(今屬陜西)之戰失敗後,他和弟吳璘收散兵,扼守和尚原(今陜西寶雞西南)。紹興元年的時候(1131),金將沒立、烏魯、拆合來攻,敗去。完顏宗弼集結重兵,再度來攻,吳玠率部選勁弓強弩,輪流發射,箭密如雨,號為“駐隊矢”,大破金兵,以功拜鎮西軍節度使。紹興三年,金將完顏杲繞道攻饒風關(今陜西石泉西),入興元府(今陜西漢中)。吳玠等退守仙人關(今甘肅徽縣南),阻金軍入蜀之路。四年,宗弼、完顏杲攻仙人關。吳玠等在關旁預先整治戰場,稱殺金平,壹戰大勝,全軍從此不再進窺四川。吳玠以功升任川陜宣撫副使,進檢校少師,奉寧、保定軍二鎮節度使。吳玠官至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四川宣撫使。死後,謚武安,淳熙年間追贈涪王。
吳璘 (1102—1167)南宋抗金名將。字唐卿,德順軍隴幹(今甘肅靜寧)人。紹興初與兄吳玠守和尚原、仙 人關,擊敗金兵。金完顏亮部南侵,他領兵督戰,收復秦、鳳等路所轄十六州軍,守蜀有功,官進太傅,封新安郡王。
建炎三年(1129年),吳璘與兄長吳玠同時被陜西宣撫處置使張浚所賞識。此後兄弟二人並肩作戰,同受升賞。兄吳玠去世以後,吳璘接替哥哥的使命,成為陜西抗金的主力部隊,被升任龍神4廂都指揮使。紹興十六(1140年),正當宋高宗和奸相秦檜慶祝“和議”成功的時候,金人撕毀和約,分兵四路在主帥金兀術的指揮下,對南宋發動全面進攻。金兵很快占領河南、陜西的許多州縣。接著,金將撒離喝率領西部金兵,強渡黃河,攻占長安,直趨鳳翔,情況十分危急。但在吳璘的正確指揮下,此戰首戰大獲全勝,打擊了金軍的囂張氣焰,阻止了敵人的西進,挽救了全陜的危局。朝廷升吳璘為鎮西軍節度使、並授予侍衛步軍都虞侯。吳璘在對金軍的作戰實踐中,也總結創新了壹種新戰法,名叫“壘陣”,專門打擊敵人的騎兵沖鋒隊,行之有效,屢挫金軍,在西北戰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吳氏兄弟為國為民征戰川陜,屢建殊勛,其報國忠良受到南宋朝廷的格外器重和寵信,其民族氣節也深得兩地人民的敬仰和愛戴。吳玠於淳熙年間被追封為涪王,謚號“思烈”,又謚“武安”,時人在仙都關為他建廟祭祀,今寶雞市大散關仍然遺存有為他建立的大王廟。吳璘死後享贈太師榮銜,被追封為信王,謚號“武順”,蜀人建有“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川陜人民至今不忘吳玠吳璘兄弟的不朽功德。《辭海》收有吳玠、吳璘條目。他們保境安民的偉大功績,永遠銘刻在寶雞人民心間。
? 吳氏兄弟鏖戰和尚塬寫春秋
和尚塬位於秦嶺之巔。秦嶺是中國人的始祖炎帝生活居住之地,炎帝也就是烈山氏,號神農氏,又稱赤帝,華夏始祖之壹,與黃帝並稱為中華始祖,他制耒耜,種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嘗百草,采藥救人,為華夏兒女所敬仰,以致我們中國人都稱自己為炎黃子孫。和尚塬在今天嘉陵江源頭景區內的壹處凹地,整個大散關只有那裏才比較平坦,而且距離大散關的前方戰場較遠,是屯兵的絕佳地段,這也印證了歷史所記錄的吳氏兄弟的作戰方略。只不過當時的戰線可能從現在的寶雞戴家灣壹帶壹直延伸到甘肅天水,大散關壹戰只是其中的壹部分。
據寶雞縣誌記載:和尚在塬寶雞縣城西南六十裏,大散關之東,由上神岔入山,逾大王嶺,涉東峪河,至原三十裏,其形邊仰中凹,廣袤約千畝。昔日這裏烽煙四起,金戈鐵馬;如今這裏已是綠草如茵,牛羊成群,壹片祥和景象。
從和尚所塬處的地理位置來看,其與大散關同樣險要,二者是不相上下。史料記載:和尚最塬為要沖,自原以南,則入川路散;失此塬,是無蜀也。由此可見此塬在當時戰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建炎四年(1130年),吳玠 被時任川陜宣撫使的張浚用為秦(州)鳳(翔)路副總管,兼鳳翔知府,始離曲端的涇原軍,獨當壹面。吳璘升任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康州團練使。這年八月,張浚部署富平會戰,全線潰敗,涇原、陜西五路紛紛投降金兵,張浚退往閬州(今四川閬中)。忠於職守的吳玠、吳璘兄弟在危亡關頭秉承民族大義,率領誓死保衛關隴的血性男兒,歃血為盟,死守大散關東面的和尚塬(今陜西寶雞西南)。為固守計,吳玠兄弟高舉王師旗號,收集殘兵散勇,編營列柵,積粟屯草,決心以父老鄉親為後盾,憑隘扼險,與金兵決壹死戰。
渡江追襲高宗趙構的金人被嶽飛、韓世忠打敗後,隨即將進攻重點轉至陜西,企圖打開漢中入蜀通道,先占四川再滅宋,沒想到在陜西遭到與東路壹樣的頑強阻擊。紹興元年(1131年)五月起,金兵兩次強攻和尚塬,都被吳氏兄弟率領的數千之眾所擊退。十壹月,敵軍統帥金兀術會集諸路將兵十余萬,自寶雞連營百余裏,壘石為城,造橋渭水,對和尚塬發起第三次圍攻。吳玠居高臨下,沈著應戰,分兵把隘,輪番排射,並不時調兵遣將,率騎四出突襲,用聲東擊西戰術圍追堵截,驅敵於埋伏圈聚而殲之,把金兵打得暈頭轉向。經過三天浴血激戰,宋軍生俘將官甲士、繳獲鎧盔糧草均以萬計。廝殺中,金兀術在神坌誤中吳璘伏擊,身中兩箭,嚇得脫掉戰袍,剃掉胡須,趁著黑夜逃回燕山,吃了入侵中原以來的最大壹次敗仗。戰鬥中,鳳翔百姓紛紛籌運糧食支援;抗金報捷,又連夜趕往前沿陣地犒軍,可謂兵民同仇敵愾。和尚塬壹役的勝利,沈重地打擊了入侵者的氣焰,大長了宋軍的威風,也彰顯了吳玠的軍事才能。有關這場保衛戰及英勇之師的許多神奇故事,在當地壹代又壹代地傳了下來。
和尚塬大捷後的兩年內,朝廷相繼授予吳玠定西(今甘肅)軍節度使、陜西諸路都統制之職,節制興州(今陜西略陽)、文州(今甘肅文縣)、龍州(今廣西左江)。吳璘於紹興二年(1132年)提升為涇原路馬步軍副都統,專守和尚塬。紹興四年改守仙人關。其間,又在饒鳳關出奇制勝,在仙人關大破金兵。西北屏障壹如銅墻鐵壁,巍然屹立。金人覬覦川蜀,因有吳玠兄弟首當其沖,屢屢望而卻步,始終沒能如願。宋軍以少勝多,重創金軍主力,鼓舞了宋軍的士氣,扭轉了富平戰敗的局勢。其後,金軍在進攻饒鳳關、仙人關等地時,由於吳玠、吳璘兄弟所率部隊頑強抵抗以及當地人民的支持,又遭到慘敗,被迫退回鳳翔,暫時放棄了攻入四川的企圖,使其重點進攻遭到失敗。此戰對金軍的打擊是非常重大的,是其滅遼破宋以來遭到的第壹次大慘敗,所以有的歷史記載說:“金人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嘗如此也。”“兀術之眾,自是不振。”和尚原之戰的勝利是來之不易的,它凝聚了當地人民冒死支持宋軍的心血。《宋史·吳玠傳》上說,“玠在原上,鳳翔民感其遺惠,相與夜輸芻粟助之。玠償以銀帛,民益喜,輸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殺之,且令保伍連坐,民冒禁如故。”吳氏兄弟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倆總是身先士卒,團結將士,***固抗金。和尚原大戰時,吳玠、吳璘僅靠富平之戰後所收集的數千散卒扼守關口,敵軍則有十余萬,數倍於我。且和尚原遠離內地,供給沒有保障,有人想劫持吳氏投降金兀術。在此危急關頭,吳玠深明大義,召集諸將勉以忠義,以誠感泣諸將,使上下壹心,積粟善兵,列柵死守,終於擊敗了強於自己的金軍,遏制了金兵南下破宋之勢。和尚塬之役是南宋時期保衛川陜的壹次重大戰役。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列之壹。
南宋名將吳玠、吳璘後裔在陜西寶雞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吳氏兄弟子侄屏衛川陜近80年,為南宋立下中興輔佐之功。吳氏根在甘肅莊浪,但在陜西寶雞也廣有分布 。
據陜西寶雞市政協文史員、吳氏後裔吳正茂介紹,他們吳氏的家譜現存有清光緒二十六年( 1900)庚子譜壹套,分仁、義、禮、智、信 5冊*** 60卷。 族譜顯示,吳玠的子孫起初依附先王,居住在興州(今略陽)、利州(今廣元市)壹帶,因吳曦叛宋的問題,第七世孫、湖州路儒學教授、吳扶的 孫子吳伋自利州遷至秦鳳路鳳翔府虢縣古虢闕彎居住,這個遷居之地,即今陳倉區虢鎮光芒村。至十壹世分三支,壹支守闕彎先人廬墓,壹支遷入 原寶雞縣眾安裏第二營(今陳倉區周原鎮第二村),壹支分籍入八魚裏淡村堡(今渭濱區八魚鎮淡家村)。分籍在今寶雞市渭濱區八魚鎮、陳倉區 周原鎮以及甘肅省靈臺縣百裏鎮、麟遊縣酒房鎮吳家大莊的吳氏後裔,為涪王吳玠次子吳扶的後裔;而今鳳翔縣南指揮鎮上郭店村、彪角鎮馮家村 的吳姓人,則為吳玠三子吳撝的後裔。
吳正茂是渭濱區八魚鎮淡家村人,目前在八魚鎮和周原鎮的吳氏後裔*** 5700余人。陳倉區周原鎮第二村約 2200人;最早遷入地虢鎮光芒村有大約 200人。另外,吳氏後裔因作宦、營商、災荒等原因,歷代都有遷移。今甘肅省靈臺縣百裏鎮、麟遊縣酒房鎮吳家大莊、四川興文縣九絲城鎮、鳳縣平木鎮 吳家莊以及隴縣蘇家原的吳氏後裔,為吳氏在外較早和較大的分支。吳氏後裔現在寶雞已傳至34代。名將後裔出人才 796人,名將後代,可謂人才輩出。吳玠的次子、第五世祖吳扶就以文采名。吳氏後裔鑒於吳曦事件,不復知兵,而以文史傳 家。故後世陜西寶雞、鳳翔縣兩地吳氏後裔,在宋、元、明、清四朝,勤於科舉,出了不少文人,成為西秦望族。其中,取得各類官職的有 400人,取 得學位的有 396人。 例如,經他統計,寶雞吳氏後裔歷朝歷代取得功名者達 796人,有進士 10人,舉人 23人,貢生 51人,秀才 174人……七品職銜與捐官 61人,刺 史、知州10人,知府 8人,知縣、府尹 23人,主簿 21人……“水洛分籍寶雞吳氏發展到現代,依然出了不少名人,在寶雞,有負責地方稅務工作 的,有知名作家和市政協委員,他們築夢新時代,正在為陜西寶雞四城建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