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內部控制; 國有企業; 對策
所謂內部控制,是指壹個單位為了實現其經營目標,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確保經營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單位內部采取的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和控制的壹系列方法、手續與措施的總稱。企業內部控制的目的在於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它是因加強經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著眼於保護財產的安全完整、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側重於從錢物分管、嚴格手續、加強復核方面進行控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化,逐步發展成內部控制系統。
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財會[2010]11號),連同2008年發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標誌著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範體系建成。根據五部委文件規定,該體系自2011年1月1日起在我國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業分步實施。
壹、我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企業逐漸開始重視內部控制對企業運營的積極作用。從內生因素看,隨著公司規模的日益擴大,這是出於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滿足業務擴張的需要;從外生因素看,其動力主要來源於各種監管機構的要求。而目前,國有企業的內控水平差異化非常大,既有內部控制水平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的公司,也有內部控制還處在原始狀態甚至內控缺失的公司。
根據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雖然上市公司普遍都公布內部控制自評報告,但是出具了內控審計報告的公司尚在少數。更何況我國的非上市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水平總體上還要低於上市公司。但是基於監管要求和企業發展的需要,大部分企業已經著手開始內部控制建設。
在非上市公司中,在企業達到壹定的規模,特別是分支機構數量增多、經營區域擴大、涉及產行業多元化之後,由於“點多面廣”,最高管理層掌握下屬單位的業務和財務信息會產生偏離度。因此,企業往往會出於自身的需要,提出內部控制的需求。因此,國有企業開展內部控制工作相對較早。然而,由於外部監管要求的局限,非上市企業的內部控制水平基本上完全取決於其最高管理者的理念和意願,因而目前各國有企業的內控水平參差不齊。
二、我國非上市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經過多年經營體制改革,我國企業依據相關規定,結合自身經營管理的實際,逐步建立起了相對配套的業務流程、監督制度、審計和內控體系。雖然取得了壹定的進步,但是在管理中仍然存在內控缺陷。筆者認為具體問題及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壹)內部控制環境方面
1.由於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長期受行政幹預、高管組織任命制的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理念薄弱。經濟體制改革後,政企分開在壹定程度上還停留在理論上,企業在實際中並非徹底自主經營。
2.現代企業應有的公司治理結構被弱化。理論上,公司治理建立在以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結構基礎上,完善的治理結構有利於內控的有效運行。但在實際中,法人治理結構的功能被弱化,企業未能從根本上建立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公司治理機制。
3.企業缺乏風險評估內在需求。計劃經濟時代,計劃取代了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而市場經濟時代,風險是無處不在的,但許多企業仍然是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經營決策方式,甚至是“拍腦袋”決策,對市場風險認識不足,更談不上評估和量化了。缺乏相應的內部控制機制,很大程度上憑借管理層的感覺進行決策,企業的發展只能是盲目的發展。
4.內外部監督機制。壹方面,由於我國企業的組織架構往往是以等級制出現,導致其內控監督機制只是壹種自上而下的隸屬關系的監督機制。另壹方面,外部的監管主要來自於地方主管部門和審計當局,其監督的動因帶有行政管理色彩。內外部的監督都不是完全出於利益關切的監督。
(二)內部控制機制方面
1.內部控制主體缺位。當前,不少國有企業的董事會和經理層基本上是“兩塊牌子,壹套人馬”,公司經營決策權集中掌握在內部人手中,導致企業產權主體缺位,權責不清,加強內控的受益主體模糊,控制主體也就形同虛設了。更談不到內部控制上升至公司治理層次,無法防止某些內部人對所有者利益的侵蝕。
2.內部控制目標簡單。內部控制的根本在於內部控制目標的定位。內部控制目標不僅應包括會計信息的準確真實完整和有效保護、企業的經營效率、報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規的遵循度,還應該包括企業的戰略目標等內容。而我國國有企業經營者往往只從單純角度出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少從治理層面來考慮。
3.內部控制執行弱化。目前,多數國有企業壹般會結合具體情況,制定壹系列內部控制制度,甚至有的已經細化到各個層面的控制環節和控制點。從形式上講,已將內部控制在文字上做到固化了。但現實中對內控的執行卻存在無人監督和難以落實的情況,造成有章不循,賞罰不嚴,使單位內控制度僅僅被“寫在紙上、掛在 墻上”。
4.內控缺乏企業文化支撐。企業文化對內部控制具有深遠的影響。良好的企業文化為內部控制的執行提供優良的環境。然而,缺乏全體員工認同的企業文化,就使員工難以認同和執行內部控制的規定,這樣便使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大打折扣。
三、加強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對策
(壹)不斷完善現代企業公司治理結構
要強化董事會、經理層和監事會相互制衡的作用,特別要增強股東大會的話語權,盡快形成壹個權責明確、協調運轉、有效制衡、適合於公司發展要求的內部治理結構。
(二)內部管理上要激勵和約束相結合
只有在內部管理中實現激勵約束有機結合,才能使經理層既有完整的經營管理權,又增強盡職履行對受托義務的自覺性,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三)實行獎罰分明的嚴格考核制度
有力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在精神、物質乃至職務晉升上,要獎得令所有人羨慕甚至嫉妒。對於違規違章乃至造成重大損失的,不但要與職務任免掛鉤,甚至在紀律上給予相應處分,在經濟上的處罰也要對當事者產生足夠的影響。
(四)增強內部會計系統的控制力
壹是要明確會計人員的職責、權限,二是要嚴格會計工作紀律和規程,做到按規矩辦事,減少人為幹預,提高會計的管理效率和質量,防範風險。從而使企業的內部控制意識切實地在微觀經濟活動中得到貫徹和控制,整章建制,嚴肅紀律,把控制的水平提高,讓改革和控制壹同成為企業化解風險、創造效益的有效途徑。
(五)強化內部審計職能發揮
壹方面,要加強審計隊伍建設,充實審計力量,提高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另壹方面,要通過嚴格的考核獎懲,提高審計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另外,審計的邊界要從目前的立足於財務收支、基建等的專項審計,擴大到對各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與評價。有條件的單位要設立內控合規部門,專司內部監督職能。
(六)突出外部監督的有效性
依據有關法規,財政、稅務、審計以及主管部門要形成合力,加大執法力度,實施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監督,促進國有企業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同時,要通過建立健全相關法規,讓企業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在切實發揮財務審計功能的基礎上,進壹步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審計,並給予客觀評價。
參考文獻
[1] 李鳳鳴.內部控制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 鄧春華.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及發展建議[J].審計研究,2005(3).
[3] 劉靜,李竹梅.內部控制環境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5(2).
[4] 閻達五,楊有紅.內部控制框架的構建[J].會計研究,2001(2).
[5] 左進明.現代企業內部控制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