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吸收法是指從支出(或吸收)和收入的角度分析壹國的國際收支是如何出現的,匯率水平是如何確定的。人們認為,如果壹個國家的實際收入超過其對商品和服務的吸收,就會出現貿易順差。1952年,詹姆斯·愛德華·米德和S. Alexander提出從國民收入和總需求的角度系統研究貨幣貶值政策效果的宏觀均衡分析。
核心視圖
這壹理論的基礎是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分析,他把經濟活動視為壹個相互聯系的整體。這個整體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標是總供給、總需求、國民收入和總就業。
吸收法的表現形式:貿易差額B=國民收入Y-總吸收a。
即壹個國家的國際收支是國民收入和國內吸收的差額。國際收支意味著總收入等於總吸收。國際收支順差意味著總收入大於總吸收。調節國際收支逆差是為了增加收入,通常稱為支出轉移政策;或者減少支出,通常稱為減支政策,簡稱吸收政策。
轉型政策和吸收政策的協調運用是壹國經濟實現內外平衡的主要條件。
現金余額效應
這是最重要的吸收效果。假設有壹定的貨幣供應量,貨幣持有者總想以貨幣的形式拿走自己的壹部分實際資產。這樣,隨著國內物價的上漲,他們的名義現金持有量會變得更多。這樣壹來,壹方面他們的實際支出可以減少,另壹方面他們可以通過出售自己的其他資產持有更多的現金,從而降低其他資產的價格。其他資產下降意味著利率上升,進而影響人們的消費和投資。因此,現金余額效應可以直接影響收入-支出,也可以通過利率影響收入-支出。
貨幣幻覺
貨幣貶值的人關註的是價格,忽略了貨幣收入。雖然貨幣收入也可能按比例增加,但人們總是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減少需求和消費。這也有利於改善貿易平衡。
收入再分配效應
這種效應壹般有以下四種表現:壹是物價上漲先於工資上漲,把物價變成企業家的利潤;第二,物價上漲把收入從壹部分群體轉移到另壹部分群體;第三,物價上漲將更大壹部分實際收入轉化為政府稅收;第四,在收入從高邊際吸收傾向走向低邊際吸收傾向的條件下。
其他影響
這些影響是多方面的,對國際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比如物價上漲的預期會導致短期內吸收增加,不利於外貿平衡的改善。
評價
吸收法基於宏觀和壹般均衡,優於微觀和局部彈性分析,強調政策協調的意義。然而,它仍然有壹些缺點,如下:
第壹,兩個假設(貶值是出口增加的唯壹因素和生產要素轉移機制順暢)不現實。
二是國際收支中的貿易項目被斜著作為研究對象,而忽略了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的資本項目,從而使其理論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