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2021年編外人員新政策

2021年編外人員新政策

妳的問題我來回答

1、首先妳要清楚壹點,事業單位的在編人員都跟檔案有密切的關系的,妳不屬於在編人員,妳的檔案自然就不在單位了

2、在編人員的職稱評定、工資待遇都按照級別來定,定完後入檔案的,有據可查的。而且評定職稱後,上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核評定,評定通過後,才按照新評定的職稱發放工資的。基本上是“坑”的數量是定了的,就看有多少個蘿蔔了。有的單位,即使有職稱,也拿不到該職稱的錢,因為沒有坑了,有編制的商且如此,更何況沒有編制的了

3、如果妳日後考上事業編制,妳的工齡是從大學開始算起的,也有的單位是從工作第壹年算起的

長期以來,在龐大的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中,有壹個處於模糊地帶的群體:編外人員。他們遍布政府機關、法院、檢察院、媒體、學校等單位,以科教文衛領域的事業單位中人數為最多。 在就業日益困難的現實中,編外人員擠進了那些福利優厚、社會地位高的單位,收入穩定,令人羨慕;但在單位內部,與那些生存在體制內、享受體制帶來的完整福利待遇的人而言,他們又相對較難獲得權力資源,政治、經濟上的待遇都不及正式員工,壹些人甚至有被視為“二等公民”的感覺。 在壹些單位內部,這種類似“雙軌”的用工導致了同工卻不同酬的狀況——有的單位甚至用壹份編制內員工的錢去養活三到四個編外人員。 在壹些擁有正式編制的單位管理者眼中,編外人員是“外人”,沒有“編內人”忠誠、可靠。

壹些政府機關,在加強保密教育時,公開規定“保密要害部門的涉密崗位和保密要害部位不得使用聘用的編外人員”。 “編外人員”這壹群體,因人事制度的變通性改革而誕生,而他們的命運,也將與改革的深化緊密聯系在壹起。 生存狀態 長期以來,在龐大的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中,有壹個處於模糊地帶的群體:編外人員。他們壹方面有著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體面的社會地位,另壹方面這種“體制外”的身份,又給他們帶來了難言的尷尬。 北京某部委下屬事業單位人事主管告訴記者:“從待遇上看,理論上說,編內編外是完全不同的。工資標準、福利標準都執行不同的規定。這點在退休後的待遇就會更明顯。而在實際上,很多單位因為工作需要,特別是混合使用不同編制人員的單位,往往把待遇搞成壹樣,以利於調動員工積極性,但這只是單位自己的搞法,單位的政策稍微壹變,可以輕易地就改變這種狀況。而且,如果妳想調動到另壹個事業單位,妳的企業編制肯定就不行了。當然,現在事業單位也搞聘用制,是簽合同的。但不管怎麽說,人事局管的就是事業編制的人員及他們的待遇(包括退休員工)。” 這樣的情況在事業單位中比比皆是。

清華大學公***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表示:現在事業單位跟企業養老金之間比較有兩個不協調。第壹,事業單位人員不交養老金,工作40年,將來退休怎麽也有20年,工作期間不繳費,退休去領養老金,這總是不公平的。第二就是身份壁壘,大家都是工作人員,“編內”和“編外”養老金差距這麽大,這也是不公平的。

由此可見,編制實質上就是鐵飯碗,是退休之後的壹種保障。針對這種情況,目前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措施,正在進壹步改革事業單位養老金,逐步使之與企業並軌。若能夠斬斷編制背後的利益關系,真正做到“同工同酬”,人們的編制情結也自然會淡化。 解決方案 加快推進現有事業單位人員編制管理改革可以選擇以下兩個方案: 壹是逐步取消事業單位人員編制管理制度。這是壹個制度性的改革方案。這需要解放思想,改變傳統思維模式,對事業單位的財政供養體制從以“養人為主”逐步變為以“養事為主”,人員規模不與“編制”掛鉤,而與“事業”掛鉤。

  • 上一篇:建築服務的稅率是多少?
  • 下一篇:結算會計崗位職責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