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但企業不應抱怨,或持消極態度。我們要以此為動力,加強管理,提高自身素質,最大限度地減少由此造成的不利影響,使“堤內損失彌補堤外損失”。
(壹)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
出口企業應盡快轉變觀念,註重加強內部管理,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以消化稅收成本上升帶來的損失。企業不能壹味依賴出口退稅,必須加緊改革步伐,練好內功,強化內在素質,培育外在形象,從各方面盡快提高管理水平,不斷開發新產品,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提高出口效益。這是外貿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根本和關鍵。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外貿企業如何化解壓力,積極面對壓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取決於外貿行業的抗震能力。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客觀上可以倒逼外貿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從短期來看,可能會降低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削弱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但從長期來看,無疑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轉變。
壹方面要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以質取勝”。要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打造名牌,提高知名度,做到“堤內補損”。“以量取勝,低價競爭”不僅會浪費出口,還會削弱其競爭力。在現代國際競爭中,質量、技術、服務等非價格因素成為競爭籌碼。千方百計降低成本是出口企業增強競爭力的重要基礎,也是企業的應對之策。
變革的長期計劃。企業應通過加強管理和降低管理成本、促進技術創新和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資本運營效率和降低財務成本來彌補出口退稅率下調帶來的影響。為了減少出口退稅率下調帶來的損失,可以考慮從國外采購原材料,而不是在國內采購,以控制原材料成本;在與國內外原材料供應商打交道時,盡量降低采購價格,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
積極開展電子商務,采取網上閱樣、報價、談判、簽約等方式,大力開拓網上市場,進行網上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企業要加強國際市場調研,增強預見性,分析出口形勢和環境,制定出口計劃,從低價競爭轉向產品差異化競爭。企業要在產品功能設計、外觀造型、包裝等方面進行創新,同時以發展品牌為目標,培育自己的品牌,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美譽度,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增加新產品的研發能力,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只有提高研發能力,把自己的
只有把產品特色發揮出來,才能在市場上占據壹席之地。此外,企業應盡快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退稅率下調後,出口企業直接面臨出口報價的重新核算,核算的前提必須是利潤導向。運用談判技巧增加企業出口利潤也是必然的現實選擇。在談判前,要仔細計算企業的出口報價,掌握價格談判的主動權。為增強出口產品的競爭性招標,應充分考慮出口退稅率調整對利潤的影響,在對外談判或簽訂合同時適當提高價格。企業只有給自己預留壹定的利潤空間,才能不被市場淘汰。
另壹方面,企業應加強內部管理機制。制定嚴格的管理措施,進行必要的培訓,規範管理,將負責出口結算的業務人員制度化。如屬出口單證管理,應及時收回單證,按稅務部門要求辦理業務,並將單證送交稅務部門。今年,稅務局增加了審核核銷單的信息,要求業務部門及時核銷外匯收入核銷單。否則,“核銷單無信息”的出現會延誤出口退稅的申報和返還。貨物申報出口後,應督促生產企業及時開具增值稅發票和專用繳款書,並在稅務局規定的時間內(30天)及時認證增值稅發票抵扣。如果認證被延遲,稅務機關將
不再認證,退稅機關不予辦理出口退稅。收到增值稅發票等憑證後,應認真核對相關信息是否準確。比如公司的稅務登記號、海關編碼是否正確,相關商品名稱是否與報關單壹致,以免延誤申報出口退稅。
(2)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參與國際分工是否符合國內資源的比較優勢,往往影響國家經濟增長的趨勢。出口貿易的規模和結構反映了壹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的方式或程度,也是產業結構升級和國內要素優化配置與國際市場對接的渠道。長期以來,外貿企業出口產品結構單壹,技術含量低,多集中在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上,容易形成過度競爭。新的出口退稅政策可以引導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出口效益,企業應及時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對企業來說,調整產品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管理水平是當務之急。根據出口退稅政策,出口企業調整方向,分析調整產品結構,同時加快固定資產更新和技術改造,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產品技術含量,走產品創新和品牌經營之路。目前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在壹定程度上為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提供了條件。反過來,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也必將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供求質量的提高。從長遠來看,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必然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壹方面,要努力培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和服務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形成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為出口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產品,以相對較小的出口量創造更高的外貿效益。另壹方面,要提高傳統紡織、服裝、農副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由初級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轉變,提高單位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這次
國家對高新技術產品和農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不降反升,從中不難看出國家調整出口產品的決心和重點。企業應抓住機遇,緊跟國家產業政策,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進壹步深化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出口附加值。例如,食用面粉包括小麥精粉、玉米精粉、大米精粉、小麥粗粒和粗粉、玉米粗粒和粗粉、大米粗粒和粗粉、小麥顆粒、小麥澱粉和玉米澱粉;包括鮮或冷鴨塊、鮮或冷鵝塊、凍鴨塊和鵝塊、鮮和凍兔肉在內的分割肉出口退稅率,調整前為5%,調整後為13%,提高了8個百分點。出口退稅率改革調整後,必然會促進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的增加和做好農副產品深加工出口,促進此類企業的集約化經營。因此,只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才能增強我國外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此外,從出口市場結構來看,我國外貿企業的出口市場過於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和日本,容易導致同壹出口市場的過度競爭。
戰鬥。企業應及時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基礎上努力開拓新市場。
(三)推進外貿企業改革,促進外貿企業重組整合。
在這種出口退稅機制中,不同的企業受到的影響是不同的。出口退稅下調後,很多外向型生產企業和外貿流通企業的經營業績會受到較大影響,但與生產企業相比,專業外貿公司在退稅率調整後受到的影響更大。作為中間流通環節,退稅率下降帶來的利潤率下降,理論上可以通過降低給供應商的價格,提高給客戶的價格來抵消。然而,經過多年的外貿體制改革,我國外貿經營門檻大大降低,獲得自主進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數量迅速增加。生產企業、海外進口商、批發商的選擇余地大大增加,外貿流通企業向上下遊要價的能力越來越低。供銷之間的擠壓會讓外貿企業面臨更大的生存問題。過去,壹些外貿企業簡單地把出口退稅作為利潤的主要來源。因此,外貿企業面臨的困難迫使外貿企業與生產企業更好地溝通,提高生產企業通過代理制擴大出口的積極性,也有助於我國外貿代理制的完善和發展。從世界經貿壹體化的發展趨勢來看,原有的純外貿企業很難生存。沒有自己的產品作為支撐,靠倒掛貿易很難賺錢,尤其是出口退稅率降低後。因此,最初的外部經濟
貿易企業改革不可避免,洗牌不可避免。只有與生產企業重組整合才有希望。企業重組是外貿行業發展的迫切問題,是中國外貿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和需要。出口退稅率的結構性調整並不會給我國外貿企業帶來所有的不利因素,反而對具有較強優勢的外貿企業是福音。出口退稅率的降低將直接壓縮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生存空間的縮小將迫使部分中小出口企業走出去,這不僅有利於加強行業自律,也為規模大、利潤高的外貿企業做強做大提供了更多的市場空間和機會。企業集團可以建立在經濟利益和自願的基礎上,這必將創造壹批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