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面試熱點分析:孩子的理想是當網紅,怎麽回應

面試熱點分析:孩子的理想是當網紅,怎麽回應

事件回顧

“我未來的理想是當網紅。”面對“長大以後妳想做什麽”的問題,壹位小學三年級女生的回答讓家長瞠目結舌。

觀點看法

網紅(即網絡紅人)這壹近年來的流行現象不僅和互聯網經濟掛上了鉤,還影響著很多青少年,成為壹種社會文化現象。如何面對孩子們的這壹“理想”,不僅讓家長躊躇,也在測試主流文化的回應能力。

現狀問題

孩子們的理想大都是單純的,網紅之所以成為他們羨慕的對象,無非是粉絲眾多、收入頗豐,而且似乎沒什麽“門檻”。北京多所小學的抽樣調查顯示,有八成小學生希望成為網紅,壹些家長甚至為孩子報了“網紅培訓班”。然而與此同時,壹些網紅的表現卻令家長們失望,不僅有各種炫富、炫身材,視頻中的各種爆粗口,甚至還有壹些少兒不宜的淫穢色情內容。如果任由這類內容主導青少年的價值觀,將是互聯網作為壹種文化的失敗,也是成年人社會的失職。 網紅作為互聯網文化中的產物,從壹開始就有著“草根化”“粉絲化”的特點。他們最早是壹類網絡名人,或者熱點新聞的主角,其中也不乏勵誌型人物,比如“布鞋院士”“最美教師”等等。如果孩子們把這類網紅當作目標,也不是壞事。然而,隨著壹些人刻意“搏出位”吸引大量粉絲,壹些商業公司從中嗅到商機,靠炒作、制造話題等模式“吸睛、吸粉、吸金”,開啟了壹個泥沙俱下的“網紅2.0”時代。而目前這壹輪則可以稱為“網紅3.0”時代。與之前單靠“顏值”“出位”或單靠“擦邊球”等走紅模式相比,這壹輪網紅經濟在內容策劃上更加精準、粉絲運營更加商業化、網紅本身的形象和能力要求也更高。

原因分析

網紅之所以能夠開啟壹種互聯網經濟模式,有其深厚的社會心理基礎,那就是“心理喚起”,或者說網民的自我認同。在網紅們和各自為數眾多的粉絲之間,有著某種微妙而又息息相關的情感體驗。當眾多粉絲看到自己所認同的網絡偶像日益走紅,粉絲數量蹭蹭上漲,那種巨大的心理滿足感足以讓他們傾囊相助,紛紛“打賞”。比如,某網紅在自己的公眾號推薦壹個單價1500元的砧板,10分鐘就銷售了1.5萬個,超過該產品在全亞洲壹年的銷量。如果說,傳統媒體主要靠讀者付費和客戶廣告來維系內容生產,那麽今天的網紅自媒體則以用戶體驗來維持。“體驗”正在成為網紅經濟形態中最惹人註目的現象。

熱點分析

正因為“網紅”的壹舉壹動和無數互聯網用戶的“體驗”息息相關,決定了人們不能僅僅將其作為壹種商業模式,還應作為需要引導和規範的社會文化現象。移動互聯時代,影響力越大,社會責任越大。尤其是考慮到那些關註網紅且深受影響的青少年,網紅經濟更應有益於世道人心。從公眾的角度,網紅就是那些通過網絡走紅的人。既有在自身的專長領域發揮到極致的草根達人,比如通過寫作成名的當年明月、南派三叔等人,也有爆料隱私、壹脫成名、裝萌賣寵的各色人等。甄別良莠、擇其善者而從之,應該成為社會公眾的自覺意識。

  • 上一篇:申請美國本科獎學金的條件是什麽?
  • 下一篇:2022年的網絡熱詞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