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寧波鄒書的發展與變遷

寧波鄒書的發展與變遷

解放前夕,專做走書的藝術家只有二三十人。65438年至0950年,寧波成立戲曲改良協會,研究曲調、書目、表演,組織藝人參加政治、文化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水平。1958,市戲曲培訓班特訓了壹批新生力量,寧波鄒墅煥然壹新。當時的著名藝術家有、許、朱,還有邱伯陽、範秀英等。音樂家劉仁福擅長二胡,被譽為“活著的胡琴”。1958年《思明夏虹-李玟》,由應壹作詞,許、朱演唱,參加省會書會並獲獎;後來,壹些新的長書目被創作和改編,如寫的《三鬥六虎》,朱唱的《白鶴圖》,唐編的《白鶴圖》,徐唱的《白鶴圖》。

雖然是城裏人,但四十出頭的沈建莉總喜歡往鄉下跑。她和老公唱了20多年的《寧波走書》,在寧波乃至舟山都頗有名氣。

“我們靠唱走書為生,就像民間藝人壹樣!”沈建莉說,65,438+02歲,能唱越劇了。65,438+08歲,跟著進村唱書的師傅學了兩個多月,學會了走書。隨後幾年,夫妻倆在寧波親身感受到了耀眼的壹頁。

“那時候城裏有很多聽書的地方。當時彩虹北路附近有壹家書店。200多人的座位座無虛席,很多人擠在門外觀看。旁邊還有壹個菜場。早上菜農來賣菜,都是帶飯盒的。菜賣完了還要等到下午,聽完書再回去。在農村,幾乎每個村都搭起了唱書的舞臺,我們也趕到現場,下午在這個村唱,晚上去那個村。人們饒有興趣地聽著,我們唱得起勁。”

在市群藝館研究員陳的心目中,當時可以用“多”字來形容書籍:書店很多,不算農村,僅市區就有20多家;唱書的人很多。僅鄞縣就有50多組演員,喜歡聽的人就更多了。這壹時期,鄒舒走出寧波,北跨錢塘,南至雁蕩,東至舟山本島。在鄞縣,20多組走書藝人在鄉鎮演出。有人形容為“書聲走在鄉間,百姓聽書在每村”。

收入對比或許也能反映出當時的走書熱程度。春節期間,沈建利和他的妻子可以賺400多元,而壹般人的月薪只有40元。幾年前,夫妻倆買了房子,孩子也在上大學。

寧波的走書出現過兩次小高潮。解放初期,曲藝改進協會成立,創作了大量作品。1964年,傳統書改現代書,電臺唱鄒舒。

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新文化的沖擊下,寧波的走書逐漸衰落。

“人們很忙,壹有空就被精彩的電視節目吸引。書店已被改造成商店、餐館等。,而且很多走書演員也下海經商了。寧波的走書好像掉進了冰窟窿。”鄞州音協主席王建剛說起這件事很無奈。寧波鄞州五象文化館只有壹家固定書店,農村也只有壹些老年活動室作為演出場地。另壹個嚴峻的現實是,民間表演的走書藝人只有20多個。

“這20個人大多是老藝術家,年齡最小的40多歲,接班人很少。有才華又願意學習的年輕人很少。這種寧波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間藝術,20多人扛著,真是讓人心情沈重!”城市群藝館研究員陳焦急地說。

“過去,人們要求我們唱歌。以後只能找地方唱了。”這是沈建利對閱讀量下降最直觀的感受。因為喜歡唱走書,在其他藝人紛紛跳槽的時候,她和老公堅持了下來。他們背著包出去了幾個月。他們去過臺州的偏遠山村和舟山的海島。只要有人聽,願意少花錢唱歌。

熱愛這門藝術的人有壹種軟弱和孤獨的感覺。鄞州區音協老編劇陳少康老師曾寫過壹句慨嘆:

說古今,說古今,書唱英雄殺鼠劑,滿屋歡聲。翁杜青,翁杜青,在悲痛之後與沒有繼承者的人握手,流下了眼淚。

近年來,寧波鄒墅在農村“升溫”。沈建利認為這和農村生活好,老人懷舊有關。

其實業內人士看得很清楚寧波圖書不景氣的原因。“原因不外乎兩點。壹是所處的社會條件發生了變化。第二,它有許多缺點,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城市集團美術館研究員陳這樣總結道。

在電視等娛樂文化的沖擊下,寧波跟不上時代。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沒有時間坐下來喝茶聽書,有限的業余時間只會花在更刺激的娛樂上;商鋪更值錢了,沒人會再把房子便宜租給書店了。

在這種條件下,拿書就顯示出了自身的不足。藝人表演還是以傳統劇目居多。唱壹首歌要幾個小時,整部劇要幾十天。即使人們想聽,他們也沒有時間去聽。內容脫離時代,與現實格格不入。王建剛記得有壹年的春節演出。幾個年輕人進去聽了壹會兒就出來了。他們問他們發生了什麽事。壹個回答“我不懂”另壹個說“唱本先生胡說八道。怎麽會這樣!”

但是這個特點也成為了它難的壹個原因。陳研究員說,鄒書的歌詞裏廣泛使用俚語和方言,還要求聲調要平,別說在寧波的外地人,就是比較年輕的本地人也聽不懂。

我不明白,更不用說對唱歌感興趣。沈建利告訴記者,學唱走書需要努力,更需要興趣和天賦。這幾年有幾個年輕人跟著學走書,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學了不久就退出了。

書法創作和表演的投入非常有限。要把鄒舒搬上舞臺,除了創作費,場地,燈光,道具,服裝等。也應該投入。對於曲藝人來說,這些都不是單靠熱情就能解決的。

“紹興有蓮花落,蘇州有平潭。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寧波的特色曲藝衰落。”陳對說:“復興本書,華山是必由之路,唯有創新。”

鄞州區音協的陳少康早就有了“創新”的想法。他提出,走書的音樂也要借鑒民歌、戲曲的旋律,使之既有小橋又有不歸路,讓聽者邊唱邊學;避免用純白話描述劇情,不帶俚語,讓外人看得懂;表演要融入幹凈、最終、戲劇性、生動、醜陋等戲劇性動作,增強觀賞性。

走書藝術家壹直在摸索中創新。沈建莉說,幾年前,她開始學習杭州話和紹興話,壹些老套的寧波話已經不用了,安排了很多演出。據鄞州區音協介紹,他們嘗試用普通話演唱走書,由鋼管樂隊伴奏,並有意識地將走書的表演與旅遊景點結合起來,拓展走書的表演空間。

與此同時,挖掘和創新工作也在進行。市曲協已完成《寧波傳統曲藝選編》征集工作,征集經典作品。民間曲藝活動也豐富多彩。鄞州區組織了“文化進百村”曲藝展演,都是為寧波走書的演出,讓百姓沈迷於書。

走書人才的培養也開了個好頭。奉化市音協於2002年初開辦了寧波市走書培訓班,從三所小學挑選了50多名學生進行培訓,為寧波市走書的傳承和振興帶來了希望。

“十五壹個劇救了壹個劇,紹興藝人胡上海用壹個開場救了紹興的蓮花落。作為寧波最有特色的民間藝術,我們絕不能眼睜睜看著它流失。”鄞州區曲協康堅定地說:“事在人為。只要大家願意努力,我相信是可以做到的!”

  • 上一篇:納稅人在什麽情況下應該註銷稅務登記?
  • 下一篇:普寧可以網上補辦身份證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