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水平
16、17世紀,到明朝參觀的西方人,對中國的農業生產有所記述,令他們膜拜。最著名的是傳教士利瑪竇的評論:“遠比歐洲富裕。”
為什麽比歐洲富裕?傳教士曾德昭稱贊中國農民體質好,生活態度開朗熱情,農具比歐洲農民先進。西班牙人LADA驚嘆於中國農村琳瑯滿目的農具,如風吹山谷的風扇車,山頂可以灌溉的超大型水車。水稻都是壹年收割三次,產量挺高的。此外,還有許多種其他作物。當時中國很多常見的農具都賣到歐洲去了,造成了所有的哄搶。
拉達曾這樣評價明代農民的生活:人們衣食豐足,衣著光鮮,家中陳設豪華。
利瑪竇特別稱贊廣東省,說廣東是放大版的威尼斯,美麗富饒,交通便利。至於明朝?“他(明朝)整體看起來像壹個大花園,有著難以形容的寧靜和安詳”。
這座“大花園”在清代是什麽樣子的?曾經派往中國的英國使團成員巴羅感嘆,康乾盛世時期的中國農村簡直是“窮得無依無靠”。尤其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周邊每年有9000多名棄嬰,觸目驚心。
同樣令英國人難以忘懷的是清人的饑餓。當時,英國使團食物中的壹些死豬和發黴的家禽被英國人扔掉了。然後,讓他們震驚的壹幕出現了:全中國的人都蜂擁而至搶食。巴羅驚呼:“(中國人)願意吃任何食物,哪怕是腐爛的!”
是的,中國傳說中富饒的花園般的鄉村。巴羅評論說:我從來沒有看到任何證據證明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裕繁榮。我們能看到的,除了貧窮和落後,什麽都沒有。
2
城市水平
明朝的城市和農村壹樣,曾經讓那些到訪的歐洲人羨慕不已。
也是拉達的敘述。作為壹個來自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西班牙的遊客,他眼中的明城大部分都是依河而建。不僅城墻堅固,街道也鋪得很好,兩旁有許多郁郁蔥蔥的樹木,道路比歐洲的城市更寬更直。這房子很漂亮。
尤其吸引拉達註意的是明朝的福利機構:惠民藥房和養濟醫院。根據拉達的記載,在明朝的城市中有壹件“非常好的事情讓我們這些異教徒驚嘆不已”,那就是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醫院!
拉達去過中國的幾個城市,但沒見過乞丐。明朝的人告訴他,當地的養老院可以收容無法生活的殘疾人。和“總是有充足的大米供應。”
而且,即使在小城鎮,食物也很便宜,大大小小的娛樂和宴請也很常見。按照埃拉達的估計,“超過世界上其他民族,是因為他們(明人)富裕無憂無慮。
除了這些驚艷的外表,明朝的城市還有壹個讓歐洲人羨慕的環境衛生水平。
利瑪竇曾將蘇州與威尼斯相提並論,兩者都是“水城”,但蘇州不僅繁榮富裕,而且水質清澈。“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樣鹹澀。
在杭州生活了十年的葡萄牙人曾德昭,用更深情的筆墨描繪著西湖:西湖的水清澈得幾乎到了“見底細沙”的地步。為什麽這麽幹凈?曾德昭解釋說,除了民眾的辛勤勞動,由於明代成熟的環衛管理甚至垃圾回收體系,連“扔在街上的破布”都可以回收。
幾百年後,英國乾隆使團訪華時,使團成員對清朝的城市水平只有寥寥數語的冷評:公共娛樂區少,道路少而窄。
當然,更讓英國人驚訝的是,清朝的城市真的人很多,定海這樣的小縣城都很擁擠。到了北京之後,根據巴羅的記錄,北京東郊的街道上到處都是小攤和人,整條路都擠成了壹條線。
但在這樣壹個繁華的城市裏,最讓英國人印象深刻的是貧富差距。也是Stenton的感覺,我所經過的每壹個城市看到的房子,大部分都是土墻草頂的草房,只有少數是又高又漂亮的房子。不是窮人家就是富人家,中產階級很少。
至於清朝的首都北京?在這些英國人的日記裏,確實大部分房子破舊陳舊,乞丐隨處可見,道路質量差,下雨天走起來太泥濘。最讓他們大開眼界的是,城市裏壹片荒地,許多倒塌的房屋壹片廢墟,雜草叢生。
三
世界是萬物。
在遊覽明朝的外國人的著作中,也有對明朝人性格和脾氣的描寫。
曾在嘉靖年間生活在廣州的葡萄牙人克魯茲,向後人介紹了壹個充滿文藝範兒的廣州。每個人都喜歡在假期演奏音樂。而且不排外。他們葡萄牙人晚上在河邊乘涼,經常遇到在遊艇上演奏樂器的廣州青年。然後會邀請他們上船,壹起演奏音樂,場面過癮。
而且,與那些以後世想象的“天國”為榮的明朝人不同,同樣在明朝生活多年的葡萄牙人曾德昭對當時中國人的胸懷印象非常深刻。中國人很謙虛,能勇敢地承認自己的缺點。如果發現比自己更高級的東西,可以虛心學習。但是也很老實,特別註意觀察時間和承諾。這真是壹個可以超越別人的民族。
利瑪竇給西班牙稅務局長羅曼寫了壹封信,對中國人的素質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中國人的知識和能力真的很出眾,太高太偉大了。寫的詳細的話,需要好幾大卷。
明朝的軍事風格,按照拉達的說法,明軍精銳可以橫掃四方。軍艦也是堅固耐用,而且他們的火炮比歐洲火炮更精致堅固,根據西班牙艦長埃爾蒂亞達的評價!
也是在清朝,中國人在英國使團眼中的形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有了巴羅的調侃,清朝的中國人民真的很怕官員。他們平時再怎麽輕松,在官員面前立馬變得戰戰兢兢。
至於清朝官員?埃斯特萬的描述:清朝的窮人幾乎沒有抱怨的機會,做官是中國人唯壹的宗教。
英國人特別看不起的是乾隆時期的清兵。在他們看來,清朝的海軍船只根本不適合航行,吃水太淺,承載不了大風浪。至於軍隊?按照巴羅的說法,不考慮武器,軍隊的精神氣質極差,感覺就是個跑龍套的演員。於是他們得出了壹個驚人的結論:只要三艘軍艦就能摧毀中國的海岸線!四
形象影響力
明末,壹系列介紹中國的書籍同時在西方迅速走紅,甚至引發了風靡歐洲數百年的熱潮:中國熱。
在這股中國熱中,穿中國絲綢、搖中國紙扇、收藏中國瓷器、看中國皮影戲、養中國金魚都是常見的時尚。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專門在凡爾賽宮修建了“中國宮”。英國女王是個中國迷,寫過《魯濱遜》的作家笛福是這樣描述的:女王家的花紋家具壹定是中國制造的,中國漢服是她的最愛。
當然,思想文化影響更為強烈:早在明朝天啟時期,歐洲就出現了中國四書五經的拉丁文版本,立即引起了震動。壹百多年後,歐洲人不遺余力地向中國學習。那個時期對歐洲的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所描述的那樣:“現在來自東方的中國喚醒了我們”。
馬戛爾尼,乾隆時期的英國使團團長,成長於歐洲“中國熱”的時代。在他去清朝之前,他也是壹個不折不扣的中國迷。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正如他自己的詩中所描述的:這就好像我參觀了中國的快樂海濱,爬上了他無比自豪的傑作萬裏長城!
然而,當他們真正踏上中國的土地,看到清朝的各種風貌時,曾經的中國迷Magalny留下了壹句振奮人心的評論:當我們每天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的時候,他們正在變成半野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