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留抵退稅
新政的主要內容
今年的留抵退稅新政有三大特點:壹是聚焦“小微企業和重點支持行業”;二是“增量留抵和存量留抵”並退;三是“制度性、壹次性和階段性”安排並舉。具體來說,新政主要包括兩大類:
壹是小微企業留抵退稅政策,即在2022年對所有行業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壹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稅額,並按月退還增量留抵稅額;
二是制造業等行業留抵退稅政策,對“制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六個行業符合條件的企業,壹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稅額,並按月全額退還增量留抵稅額。
這裏著重說明和強調五個問題:
第壹,將先進制造業按月退還增量留抵稅額的政策範圍擴大到所有小微企業和六個重點行業,並作為壹項長期性政策。
第二,對所有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制造業等行業企業在2019年4月1日前形成的存量留抵稅額予以退還。這項存量留抵退稅政策是壹次性政策。這裏的“壹次性”,是指納稅人在獲得存量留抵退稅後,將不再有存量留抵稅額。
第三,2019年開始實施的普遍性留抵退稅政策,設置了“連續六個月增量留抵稅額大於零,且第六個月不低於50萬元”的退稅門檻,此次對小微企業階段性取消這壹退稅門檻,14號公告第壹條中規定,執行期限為2022年12月31日前。
第四,小微企業和制造業等行業留抵退稅政策的適用主體不僅指企業,還包括按照壹般計稅方法計稅的個體工商戶。
第五,從政策分類及條件看,小微企業留抵退稅政策和制造業等行業留抵退稅政策的適用主體可能存在重疊,也就是說,某個納稅人,比如制造業小微企業,既可以適用小微企業留抵退稅政策,也可以適用制造業等行業留抵退稅政策,納稅人可以自主選擇適用,其政策實施的效果是壹樣的。
二、留抵退稅新政
適用主體的確定
壹是關於制造業等六個行業的確定。對於適用制造業等六個行業留抵退稅政策納稅人的確定,延續了此前先進制造業留抵退稅政策“從主”適用原則,按照納稅人的主營業務來判斷納稅人是否滿足行業相關條件,而非以納稅人登記的行業確定。也就是說,只要納稅人從事制造業等六個行業業務相應發生的增值稅銷售額合計占全部增值稅銷售額的比重超過50%,即符合制造業等六個行業的主體條件。這裏需要著重說明三個問題:
第壹,關於銷售額比重的計算區間。銷售額比重根據納稅人申請退稅前連續12個月的銷售額計算確定。需要大家註意的是,在計算銷售額占比時,計算公式的分子為六個行業項下增值稅銷售額的合計數。
第二,關於行業登記信息。對於納稅人六類收入占比超過50%,但納稅人登記的行業信息不屬於這六個行業的,特別是六個行業中某類收入為該納稅人各類收入的最高值時,建議納稅人及時按規定辦理行業登記信息變更。
第三,關於先進制造業留抵退稅政策停止執行。在先進制造業增量留抵退稅政策擴大到制造業等六個行業,並對存量留抵稅額實施退稅後,制造業等六個行業留抵退稅政策已經完全覆蓋了此前的先進制造業增量留抵退稅政策。因此,新政實施後,先進制造業增量留抵退稅政策同時停止執行。
二是關於企業規模的劃型標準。目前,相關部門對外公布的劃型標準主要有兩個:壹是由人民銀行等5部門發布的《金融業企業劃型標準規定》,按照“資產總額”這1項指標對金融業企業進行劃型;二是工信部等4部委發布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采用“營業收入”“資產總額”和“從業人員”三個指標中的壹個或兩個指標組合,分別對16類行業進行劃型。此外,還有“教育”“衛生”等6類行業未納入該劃型標準。
為切實保障留抵退稅政策落地落實,堅持規範統壹和全覆蓋的原則,留抵退稅政策中采用了上述兩個標準中的“營業收入”和“資產總額”兩個指標來確定企業規模。同時,對這兩個標準中未設置“營業收入”或“資產總額”指標的行業,以及未納入兩個標準劃型的行業,明確劃型標準如下:微型企業標準為增值稅銷售額(年)100萬元以下(不含100萬元);小型企業標準為增值稅銷售額(年)2000萬元以下(不含2000萬元);中型企業標準為增值稅銷售額(年)1億元以下(不含1億元)。
這裏著重強調三個問題:第壹,資產總額指標按照納稅人上壹會計年度年末值確定。第二,營業收入指標按照納稅人上壹會計年度增值稅銷售額確定。增值稅銷售額,包括納稅申報銷售額、稽查查補銷售額、納稅評估調整銷售額。適用增值稅差額征稅政策的,以差額後的銷售額確定。第三,《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在劃型指標的運用上,有的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指標,有的只需要滿足其中壹個指標即可,納稅人應根據其所處不同國民經濟行業適用相應的劃型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