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合理避稅常從籌投資和生產經營兩個方面入手,具體分析如下:
1、籌投資方面
企業的籌資稅收會對企業現金流量造成較大的影響,會直接波及企業的預期性收益。稅法規定,資本機構中的新股和預留收益兩部分均要繳納稅收,雙層的稅收加大企業的經營成本,使得企業的負擔加重,企業為避稅,采取對外籌資,籌資企業的利益可在稅前被成本離校減掉,但該方法存在較大的風險,企業需加強風險管理,亦會衍生風險管理成本。我國新稅法規定企業籌資可采取股票發行,股票所有者權益和分紅均可在稅後的利潤分配,籌資方式不同會直接對企業的效益產生影響,且通過稅務負擔體現,因此企業進行合理避稅時必須確保稅前的投資的收益率高於負債成本率,負債比率愈高,企業的避稅能力和水平越高。
企業投資要時刻把握行業和企業的組織形式的選擇。不同的行業的稅收政策存在較大的偏差,政策傾斜程度不同,因此企業在投資時要根據各行業的稅收優惠,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準入;其次企業不同組織形式稅收方法和標準亦存在差異化,而諸如這些稅收政策是以促進財政收入和經濟可發展為目標,稅法規定亦為企業避稅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2、生產經營方面
當前多數企業在處理稅務規避時,采用扣除企業項目來完成避稅,該方法是通過降低企業效益、提升成本實現。這種方法符合新企業所得稅的規定,新稅法規定企業的所得稅計算可將稅金、合理項目和成本等扣除,但同時亦需控制企業的工資在合理的變動範圍內。企業在進行合理避稅的同時,要隨時準備為稅務機構關於合理交易提供證明。現行稅法規定,企業股東現金分紅亦要繳納部分所得稅,因此企業分紅時為合理避稅可有效調整分配方式,降低現金分紅改用股票分紅。
企業合理避稅的方法
常見的合理避稅方法合理避稅的方法有價格轉讓法、成本調整法、籌資法、地址選擇法,分析如下:
(壹)價格轉讓法
這是避稅實踐中最基本的方法,指兩個以上有經濟利益聯系的經濟實體為獲取更多利潤和經濟利益,以內部價格進行的銷售活動。為確保企業集團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必須對價格進行合理籌劃。
(二)成本調整法
成本調整法是通過合理調整或分配攤銷成本,減少利潤,以達規避納稅義務的方法。但須註意,合理的成本和費用的調整和攤銷,應根據現行稅法、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在可允許的範圍內做的壹些“籌劃”,不是違法亂攤成本、亂擠費用。
(三)籌資法
籌資也是企業進行合理避稅的壹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指通過籌資,使企業稅負最輕。壹般情況下,企業通過商業信用、銀行貸款、吸納股權等多種方法來籌集所需資金。但必須對企業財務及資金結構予以考慮,使企業資金結構達到最佳,稅負最輕。
(四)地址選擇法
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稅收方面享有諸多優惠。優惠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國內外投資者,誘導人才、資本和技術以及相關經濟活動流向這些區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立以及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的出臺,造成了國內不同區域間的稅收差距,為企業進行合理避稅提供了有利條件。
4、企業實現合理避稅應註意的幾個問題
(壹)正確把握和理解稅收實質
傳統觀念認為:企業在任何情況下,避稅行為都是損害國家利益的。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和完善發展,這種觀點的不準確性就凸顯出來,造成這種錯誤認識的原因是沒有正確理解和把握稅收的實質。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利依法參與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壹種特殊分配活動。在分配時,必須兼顧國家整體利益和企業局部利益,片面的強調某壹方面利益的重要性都是不恰當的。只有通過國家立法,才能保證兼顧兩者分配的公平合理,在稅法中規定課稅方法、課稅對象和課稅額度,從而把國家和企業的分配關系固定下來。國家只要求企業依法納稅,因此,企業在確保履行納稅義務的前提下,采取合理避稅增加企業利益,這不是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而是壹種兼顧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的特殊體現。
(二)熟知稅法,善於學習稅法,自覺維護稅法原則
企業在加強財務管理中,要嚴格依稅法辦事,自覺維護稅法嚴肅性。企業會計人員只有在認真學習和理解稅法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樹立正確的納稅觀念,合理準確運用稅收政策對企業進行保護,把國家有關稅收的優惠政策運用到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合理籌劃和有效安排企業各項生產經營活動,通過享受稅收優惠等方式減少稅負,實現合理避稅。
(三)選擇積極合理的會計政策避稅
會計政策選用不同,對企業稅負的影響也就不同。運用會計處理方法合理避稅的主要方法有:常見的方法有存貨計價法和費用分配避稅避稅法,當前存貨計價法有先進先出和加權平均法;後者立足現行會計準則,通過費用合理分配避稅,如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等,這些均是均是采用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方法,該方法產品價格變動不大,企業的利潤較為平均,不免因過高利潤引發高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