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分清“海禁”和“閉關鎖國”的區別。顧名思義,禁海。船只不能靠近和出海,不允許海外貿易。而且當時的海禁只是關閉了部分港口,或者其他港口是開放的,只是給海外貿易造成了壹些不便。海禁在中國最早出現於元代,元明清時期繼續發展,而海禁對清朝的影響最大,所以也被稱為“清代海禁”。
而“閉關鎖國”就是國家對外封閉,什麽都不聯系,包括貿易、信息交流等等。正是這個政策導致了當時清朝的耳目閉塞,使世界的發展脫軌,以至於長期挨打,最後落後於西方列強。為了閉關鎖國,清朝還頒布了防洋條例,並在此基礎上設立了“公庫”機構。
《防止外國人條例》規定,外國人只能在規定的時間,通過公共機構,在公共銀行的約束下,在廣州進行貿易,但不能送信。還有關於居住的規定。只能住在銀行設立的“義亭”裏,不允許住在外面。
到了明朝,海與海之間還是有貿易往來的,但是到了清朝,國家幾乎完全封閉,堵塞了耳目。兩者本質上是不同的。要知道,明朝的海禁並不意味著閉關鎖國,兩者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其實近代還是會有海上禁令的。比如在壹些特殊的時刻,流感、病毒、傳染病爆發的時候,我們也會采取壹些預防措施。但不會閉關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