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要求
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具有間歇性和波動性的特點,接入電網後需要協調運行,確保安全穩定運行。
壹方面,新能源的大規模接入要求電網不斷提高適應能力和安全穩定控制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電網調度需要統籌全網各類發電資源,使全網電力供需實現實時動態平衡,滿足安全運行標準;電網規劃需要優化電網結構,在輸電環節需要采用高壓交流/DC輸電技術,提高電網的輸電能力,降低輸電功率損耗。
另壹方面,為了降低風能和太陽能帶來的安全穩定風險,新能源發電有必要具備基本的接入和控制要求。智能電網對風電場和光伏電站並網後的有功控制、功率預測、無功功率、電壓調節、低電壓穿越、運行頻率、電能質量、模型和參數、通信和信號、並網試驗等作出了具體規定,以解決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標準化接入、間歇性電源發電量的準確預測、運行控制技術等問題,實現大規模新能源的科學合理利用。
約束條件
目前,隨著近年來電力市場結構和體制的深化,跨區域交易已成為各地增強新能源消納的重要途徑。雖然新能源有相應的電力交易機制和監管原則參與跨區域交易,但聯絡線方案仍是剛性約束。各級電網調控中心只能利用所轄電網的資源進行調峰。在很多情況下,他們面臨著調峰困難的問題,往往導致風光互補被迫放棄,不利於新能源消納水平的提高。
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電力市場體系建設不斷深入。對於臨時現貨電力的應用,專利“考慮中長期交易和臨時現貨交易約束的實時有功功率控制方法”申請號(20181024541.6)提出通過實時統計各電廠的交易功率性能指標,實時控制各電廠的並網有功功率。但該專利沒有考慮聯絡線方案放寬後釋放的新的能源消耗空間,未能充分利用跨區域電網壹體化調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