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前約15米處,半身像為花崗巖,高1.2米,基高1.6米。雕像身著明代壹等禦制服裝,胸前有鶴飾,面容肅穆。
墓室左側,走廊長12米。有徐光啟手書的《幾何序》、《經典序》等5部碑文。石碑長0.9米,寬0.3米,6塊1216字。石碑嵌在畫廊的墻上。背面為明末清初查濟祚所撰《徐光啟傳》和程世發所抄《徐畫像》。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墓前原有的碑坊已經失傳,石人、石馬、華表都在。江南天主教會在徐光啟任教已有300年。為了紀念這位“保羅”長者,它重建了自己的墓地,在墓前放置了另壹個大的石十字架,旁邊刻有拉丁碑文的紀念碑的由來。
清末墓地年久失修,縮減為18畝。民國二十二年(1933),為紀念徐光啟逝世300周年,十字架周圍修建鐵柵欄,下面修建人造石欄桿和水泥路。抗日戰爭時期,墓地廢棄,空地成了菜地。萬歷三十二年(1604),被選為國子監庶吉士。從政之余,他向利瑪竇請教學問,翻譯了《幾何》前六卷。三十五(1607)丁酉,歸家守制。次年,意大利耶穌會士拉紮羅·卡塔尼奧(Lazzaro Cattaneo)應邀在上海傳教,在家中設立教堂,並在其親屬和佃戶中發展基督徒,這是天主教傳入上海的開端。在保留制度期間,又在《周篇Pian經·九章算術》中加入了計量器具,中西合璧,整理成文為《計量異同》、《畢達哥拉斯義》。三年後,他回到北京接受翰林院的審查。當秦預言日食不準時,他與傳教士合作研究天文儀器。提倡翻譯學習西方天文理論。因為皇帝沒有理會它,它就睡覺了。四十年(1612),師從意大利耶穌會士熊三巴學習西方水利。崇禎元年(1628),改任禮部侍郎。次年,秦又預言日蝕不準了。經皇帝批準,徐光啟主持重修歷法,編纂《崇禎歷書》。當時皇太極率領數萬人突破大關隘,從三面進軍京畿。崇禎皇帝兩次召集大臣,詢問大致計劃。徐光啟提出區別對待俘虜以瓦解敵軍士氣的戰術,建立配備西洋槍等火器的車營,以戰為守,積極防禦。在徐光啟的主持下,由傳教士率領的葡萄牙士兵抵達涿州,幫助防守。最後三年晉升為《尚書》,明末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
雖然徐光啟晚年年老多病,但他還是抽出時間審定了《崇禎歷書》的最後37卷。1633年,徐光啟病重,回到上海後還辛辛苦苦地命孫子整理印刷了全部農業百科全書。徐光啟死後,崇禎皇帝停了三天,專門祭祀徐光啟,並追授為少保親王,封他為“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