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證明,法治是最科學的治國之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實現依法治國的航船再次起航。怎樣才能使中央的這壹重大決策落到實處,結出累累碩果?
首先,最高領導層必須有非常堅定的決心來全面實施法治。秦變法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壹是其最高統治者強秦的決心。無論變法進程如何頑強地被“舊族”等保守勢力破壞,發生了什麽事,付出了多大代價,秦孝公始終支持商鞅變法,並帶頭守法,歷時20余年終於有所作為。可想而知,法治在今天是很難全面推行的。傳統意識的挑戰,利益集團的阻撓,全民法律意識的缺失等等。都不足以戰勝。我們不懷疑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心。關鍵是要讓全國人民切實感受到這種決心的異常堅定,形成大勢。為此,我們可以克服壹切困難,實現理想的目標。
其次,要堅持從嚴治官。中國依法治國的障礙在官,不在民。現實中,有多少官員只是把法治作為政治口號喊出來,實踐“人治”;有多少官員不學法、不懂法,僅憑自己的喜好做決策、處理問題;有多少官員公然違反了法律。這些官員的所作所為不僅是在阻礙法治,實際上是在破壞法治,讓法律在老百姓心中的神聖權威大打折扣。秦變法成功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嚴格要求各級官員遵紀守法,依法辦事。壹旦觸犯了法律,無論多麽善良,多麽真實,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無論妳的職位是什麽,是太子,是老師,是縣令,是縣令。四中全會決定將依法治國成效納入政績考核,無疑是非常正確的舉措。在實踐中,要建立各種有效的監督和考核機制,落實這壹措施,堅持“壹票否決”。使各級官員敬畏法律,不敢逾越法律,自覺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辦事。這樣,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心才能轉化為各級官員的行動,才能極大地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第三,讓所有的人都相信法律。全民信法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形成法治環境的前提。秦朝的改革是從讓人們信仰法律開始的,從“移木為信”到破除各種相反的習俗,壹步步推進,最終法治深入人心,達到了壹種容易不可逆的狀態。目前,老百姓在遇到事情時“信信訪不信法”“找人不信法”的現象比較普遍。不信,就不能真正自覺守法,就不能成為參與、監督和推動依法治國偉大事業的強大力量。可見,讓全體人民信仰法律,樹立法律的神聖權威,是建設法治中國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