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朱元璋免死金牌的人,最後也沒有免死。從根本上來說,這是因為朱元璋多疑果斷,只要覺得自己的皇權受到威脅,就會毫不猶豫地去殺。但從表面上看,朱元璋殺了這些有免死特權的大臣,並不會給人食言的借口。因為丹書鐵券免死範圍不包括謀反,也就是叛亂。朱元璋只要指控要殺的大臣(包括壹些事實),誰都沒什麽好說的。
在封建社會,君臣之間不可能有人格上的平等。所謂丹書鐵券,無非是皇帝給臣子的賞賜和禮物。雖然具有契約性質,但正是為了突出這種契約性質,才將其制成“丹書鐵券”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但從根本上來說,正是因為雙方的不對等,這個契約才可以隨時被打破:畢竟這個契約的解釋權永遠屬於皇帝。也就是說,擁有丹書鐵券的人,本質上並沒有優於其他大臣的特權。相反,從另壹個角度來看,丹術的鐵券甚至像是壹個“魔咒”或者“死亡提醒”,隨時都可能致命。
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而言,朱元璋的治國理念是皇帝和他的繼承人(皇太子,孫子...)住在首都,其他諸侯王(朱元璋的兒子)繼承皇位,世代作為帝國的屏障。如此,國家才會昌盛,國家才會永遠穩固,國家才會永恒。基於這種想法,可以說朱元璋從壹開始就有為後代“除隱患”的打算。這種隱患就是跟著自己的能征服天下的功臣。朱元璋擔心這些有功之臣將功勞據為己有,做出將來威脅皇位的行為。所以朱元璋發行金冊鐵券只是壹種姿態,也只是建國之初穩定民眾權益的壹招。
朱元璋把所有有避世金牌的有功大臣壹個個殺了,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種現象可以說每個封建王朝都有,只是範圍和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朱元璋為朱家皇位而奮鬥,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只有壹件事是他沒有想到的,或者說他根本不想去想的,那就是想奪取朱家皇位的不是外人,而是被壹包包包圍了。作為禦屏藩的諸侯,他叔叔在我侄子死後不久就搶了他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