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如此,人們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就給他們灌輸自我保護的思想,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不要在遠處玩耍。但是效果如何呢?我們努力讓孩子樹立警惕,想把它刻在幼小的心靈上。在生活中,“老背人”“老綁匪”往往是大人嚇唬調皮不聽話的孩子,每次都想方設法的代名詞。“別吃了,讓‘老回’背妳走……”
其實孩子對世界壹無所知,需要接受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整個社會也為孩子的成長操碎了心。法律和社會道德都是建立在孩子心智不成熟的基礎上的。
然而,拐賣兒童的人販子總能乘虛而入。他們在黑暗中,我們在明處。他們像幽靈壹樣,盯著即將伸出手的家人。改寫了多少孩子的人生,上演了多少家庭悲劇。從看紅樓夢裏的香菱的經歷,到看到壹個開出租車的母親,幾十年來我們壹直在尋找她被拐兒子的消息。每壹個場景都告訴我們,故事是現實的記錄。
說了這麽多,還得回到這個問題。如果非要有孩子的易拐特征,可以做以下梳理。不幸被拐賣的孩子中,他們的家庭分布是怎樣的,農村還是城市?比如用大數據統計分析被拐兒童在全國各省的分布,這是值得研究的。
此外,央視還為流浪兒童做過反拐測試。考點覆蓋幼兒園、火車站、商場等場所。測試了50個孩子,42個孩子被玩具、美食、帶妳去玩輕松“綁架”。如果總結這42個孩子的特點:愛玩,愛吃,信任。但這是孩子的天性。值得註意的是,在央視采訪中,這些孩子的家長都教導孩子要防壞人。
寫到這裏,有兩條舊聞,讓我不得不延伸壹下:
有壹個九歲的小女孩,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有壹天,壹對陌生男女來爺爺的水果攤買水果,過了壹段時間就熟了,租了壹個老人家。後來有陌生男女提出帶小女孩出去旅遊,老人居然答應了。直到,後來,悲劇發生了。
有個七歲的小女孩,因為家裏丟了十塊錢,被姐姐嚇到了,說要看到爸爸回來打妳。小女孩害怕的離家出走,後來長大了,記憶就斷了。
沒別的意思,只是覺得上面兩件事讓我仿佛看到了不幸孩子特有的家庭氣質——失去了監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