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決定了中國的低碳進程不能太激進。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均GDP不到3900美元。面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等多重壓力,發展仍然是第壹要務。看起來很美的低碳經濟,意味著發展會被延緩甚至停滯,這對於還有大量貧困人口的中國來說,需要權衡。
第二,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的轉變不可能壹蹴而就,需要時間,所以減排的難度要比服務業為主的國家大得多。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我國能源消費仍將穩定增長,傳統汙染行業仍有增長空間,汙染減排壓力加大。據官方估計,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水平,到2020年,汙染負荷可能會增加兩到三倍。
第三,快速城市化對環境造成的負荷越來越大。未來十年,中國將有大量人口湧入城市,水汙染、垃圾汙染、汽車尾氣汙染等問題將越來越嚴重。環保部環境發展中心主任唐說,“10年後,我國城市生活汙水和垃圾產量將分別比2000年增加約1.3倍和2倍。”
第四,發展資金阻礙減排進度。中國前氣候談判代表鄒驥領導的壹項研究表明,如果中國要實現2020年設定的減排目標,在未來10年內,每年需要投入300億美元,相當於每個家庭64美元。在中國財力不充裕,發達國家資金援助緩慢的當下,這也是壹筆不小的開支。
第五,運行機制和法律制度不完善影響減排效果。雖然近期中國罕見地以鐵腕手段淘汰落後產能,強化行政問責,但主要由行政力量推動的減排卻面臨效果遞減的尷尬。但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費改革不到位;監管體系滯後;法律法規不完善、違法成本低、合規成本高等諸多制度性因素也使得全社會缺乏主動減排的動能。
暫時沒有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