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鹽鐵會議的法律和哲學意義。
如果從中國法律哲學演變發展的角度來看待鹽鐵會議,不難發現,鹽鐵會議其實是自春秋以來持續數百年的中國法律哲學大辯論的絕唱。縱觀中華法系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是其重要的萌芽階段。在這壹階段,產生了大量的初級法哲學思想,並表現為百家爭鳴的哲學思想的組成部分。正因如此,哲學家之間的哲學論戰成為此時中國法律思想界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拉開了中國法哲學大辯論的序幕。隨著國家的統壹,各個學派通過大量的爭論逐漸加快了融合的步伐,從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戰國時期的十家學派,最終形成了秦漢時期儒法對峙的整體格局。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原始法律哲學逐漸向系統化方向發展,最終形成了儒家法律哲學和法家法律哲學。
自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以來,儒家法哲學逐漸成為主流,但以桑弘羊為代表的壹批法家仍然堅持法家法哲學,他們之間的鬥爭時斷時續。通過鹽鐵會議,兩種法律哲學開始融合,逐漸形成了義-功利主義法律哲學思想,也就是儒家經典的儒家法律哲學思想,並最終確立了其在中國法律思想中的正統地位。中國法哲學領域的爭論焦點也從之前的儒法之爭轉移到了儒家內部的學派之爭。這種變化在漢朝的三次會議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從時間上看,鹽鐵會議是三次會議中最早的壹次,通過對桓寬主編的《鹽鐵論錄》的研究,可以得出它是三次會議中唯壹壹次仍以儒法之辯為辯論主線的會議。自此,石渠館的會議失去了它的專著《石渠鄒毅》,人們無法得到它的全景。但是,從《通典·易立》中相關的斷章取義中,我們可以肯定會議的主要議題是辯論五經的異同。皇帝通過這次會議,從紛繁復雜的儒家學說中挑選出適合自己統治的成分,頒布為正統語錄。顯然,這次重要的中央會議與法家無關,這充分說明,自鹽鐵會議結束以來,儒法之爭已經告壹段落,中國法哲學大辯論也正式結束。東漢白虎觀會議旨在整頓王莽的經學,以帝王權威和法典的形式制定儒家經典的標準解釋,屬於近現代儒家文獻之爭的範疇,但實際上與石渠閣會議壹脈相承,是儒家內部各派正統之爭的延續。因此,將鹽鐵會議視為中國法律思想史上的分水嶺是非常恰當的。綜上所述,鹽鐵會議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義利法律思想在此確立絕非偶然。時至今日,重新探討鹽鐵會議和義利法律思想的壹些相關問題,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仍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