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旅行的行囊變得越來越小,精準度很高。比如野外生存,從帳篷、睡袋、代步工具等裝備到水壺、食物、飲料等。,重量可以精確到克的程度。所以,壹封河南某學校老師的十字辭職信說: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因為旅行的時候只能帶銀行卡,相關證件,通訊工具,行李可以小到手掌大小的手提袋。
但是,傳統的行李是為了生存或者野外旅行,似乎確實會有“準備開始新旅程的行李”。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會發現有些東西很快就要用到,有些暫時用不到,有些想用卻沒有準備,有些會壹直陪著我們走向遙遠...".這份材料的寓意讓我想起了現在的學生,在即將到來的人生旅途中,他們的“行囊”裏都準備了什麽?
這是壹個看似哲學的命題。物質準備取決於生存的必要性,去哪裏,在什麽環境下生存成為前提。換句話說,妳帶的東西取決於生存的必要性。有壹個主觀想法和客觀現實的問題。就像在學校選科目,壹開始妳想好了。比如選工科自然意味著以後要當工程師,選理科可以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所作為,文科可以適應更廣的範圍等等。這些都是主觀想法。但畢業走向社會後,有些情況下,學工科的人沒能實現從事本專業的願望,有些師範生沒能當老師卻當了官,還有壹個北大的學生後來賣了豬肉,等等。
我們要適應生活環境,也要做好人生旅途的準備,就是我們放在包裏的東西都是為了適應生存而準備的。但是,妳學的東西不壹定有用,甚至為了生存需要邊做邊學,甚至有些東西學了老了也沒用...所以,在今天的大數據時代,這是壹個偽命題。
信息時代的到來,解決了很多盲目決策,就像放開二孩生育政策壹樣,必然導致兒科醫務人員的短缺。這個不用大數據統計,根據社會趨勢就可以判斷。當然,數據的作用是更準確地提供科學依據。再比如馬雲和馬花藤,他們顛覆了營銷專業,用全新的理念刷新了消費市場。那麽我們是不是還要說:行李裏準備了很多東西,但是沒有用上。誰在往我們孩子的包裏放東西?它們是什麽?
看到這個題目,我也想到了“人生不止眼前,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是自媒體的壹句開場白。這句話和行李有關系,但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在“沒有不可能,只有想不到”的今天,辭職的女教師要“看清”這個世界,擺脫那些袋子裏“什麽管用,什麽不管用”的糾結。他們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接受“詩和遠方”來充實自己精神袋子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