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出生於1889四川成都的壹個舊官僚家庭。他早年在私塾受教育,後來在安徽壹所高等學府。在這所學校裏,胡接觸到了西方近代社會思潮和先進的自然科學觀點。他學習很努力,年輕時打下了很好的文言文基礎。1906年,17歲的胡自費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法律,同時學習了幾種外語。回國後,1912在上海大河報和民主書局做日語翻譯。同時組建股權律師團隊,開展律師業務。他很快成為江蘇高院刑事庭庭長。1913曾任大* * *和日報主編,也是中國公學的法學老師。1915吉林巡報社秘書長。1916內務部參事。在接管天津《大公報》後,胡成為《大公報》的經理兼總編輯。在《大公報》的創始人中,胡從事新聞工作的時間最長,積累的辦報經驗也最豐富。他采訪了世界上許多重要新聞,並精通評論文章。1919年10月至6月巴黎和會期間,胡受王委托,以《大公報》記者身份赴歐洲采訪會議情況。他不僅是唯壹壹位出席會議的中國記者,也是中國記者第壹次報道如此重要的國際事件。在中國報業史上,可以說他是采訪國際新聞的先驅。1920任命胡為《新京報》總編輯。國文通訊社成立於上海1921。從65438年到0924年,胡創辦了自己的報紙:《國文周刊》。《國文周刊》是壹份綜合性的時事周刊,創刊初期的大部分政論和時評都是胡撰寫的。直到1937停刊,《國文周刊》是出版時間最長、發行量最高的期刊。胡主辦的《國文周刊》作為壹個搖籃,培養了壹大批有才華的新聞工作者,吸引了許多熱心的讀者,團結了許多文化界和學術界的作家。同時,也正是《國文周刊》為《大公報》這壹新公司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1926,新大公報續,胡任經理兼副總編輯。1937抗日戰爭爆發前後,胡主持了《大公報》滬港桂版的出版和編輯工作。1941去重慶經營大公報。1942填補了國家政治委員的空缺。1943是政治委員會英國代表團的成員。4月,胡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赴舊金山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1946年以社會賢達身份加入舊政協,1948年赴港,恢復《大公報》港版,在美國出版英文《大公報·紐約》雙周刊。
胡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善於交際,在軍閥和政客的圈子裏都能處得很好。除了會說日語和英語,我還能看意大利語、德語和其他語言的報紙。每次采訪重大新聞,胡都是自己寫稿,自己拍照,自己整版。同時,在中國近代報業史上,胡不僅是壹位優秀的報人,也是壹位傑出的經營者。他熟悉外國報紙的辦報實踐,研究英美早期報紙和通訊社的經驗,決心改革中國的新聞機構。在經營風格上,胡是高瞻遠矚,以鐵飯碗著稱。正是胡的壹系列實踐,使《大公報》從壹個弱小的嬰兒成長為壹個有影響的巨人。胡壹貫重視發現和提拔人才。培養具有戰略眼光的後備人才。任人唯賢,隨時辭退不稱職的人,愛護有用的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在工作中放手培養他們,這是他的原則。《大公報》培養出來的記者都是明星。比如王文斌和範長江。都是在《大公報》之後成名的。如果說這些人是“千裏馬”,那麽胡可以稱之為“伯樂”,這在中國新聞界並不多見。由於胡對報業的巨大貢獻,《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專門為他設立了壹篇文章。
上一篇:合夥企業中合夥人的權利下一篇:婚內出軌離婚怎麽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