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仁
所謂“仁”,是為龍母。目前已有大量文獻詳細記載了龍母慈善惠民的故事,如河邊收蛋、溪邊治龍、斷腳懲鹿、疏浚河道、治理洪水、保護百姓等。這些故事都說明了壹個道理,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春秋魏源明報》雲:“仁者喜愛人,所以立仁。”《韓非子》也說:“仁者,其心樂於愛他人。”傳說中的龍母以熱愛生命的美德著稱,所以她懲惡揚善,趨吉避兇,育龍,修仁,益環境。也正因為如此,龍母文化圈的嶺南社會兩千多年來壹直在倡導人文主義和慈善精神,尤其是踐行著對弱勢群體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源於龍母文化。
第二,孝順
所謂“孝”是對紫龍而言的。龍子是龍母傳說中的第二個角,是龍母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同版本的傳說有不同的數字,壹般有壹龍、三龍、五龍。不管各種版本的傳說中龍的數量有多少,有壹個重要的角色是不變的,那就是禿尾的“挖尾龍”。所謂“挖尾龍”,是指尾巴斷掉的龍。據說龍母養的龍很調皮,龍母誤斷了尾巴,所以變成了挖尾龍。《廣州紀》載:“浦口有母,城西養龍,尾斷。因人喚龍,人見之,土富民益。”傳說中的挖尾龍對母親的孝順。臨死前,她服從命令,升雲布雨,為百姓播撒祝福。在她身後,親手安葬了她,每年都回城西過生日。紫龍的各種美德都是感恩的孝道精神。《禮記》雲:“孝敬親,其次辱,可舉於下。”而紫龍的所作所為正好符合這種三等孝道,而這種孝道精神是依附於龍母文化的,所以紫龍的孝道隨著龍母文化的傳播深入到了嶺南社會。兩千多年來,嶺南人壹直受這種孝的影響,從而凝聚起壹股以孝為德的強大力量。
第三,良好的風俗
所謂“好風俗”是面向世界的。龍母傳說誕生於周秦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嶺南地區較早的神靈傳說,所以對嶺南社會影響深遠,而這種影響的反饋就是嶺南社會形成的壹系列與龍母傳說相關的習俗。如流行於嶺南地區的“安龍”、“舞南龍”、“龍舟賽”、“挖尾巴”、“二葬”等傳統習俗,都源於龍母的傳說,與中國“敬父母孝順”、“望子成龍”的傳統觀念巧妙結合,形成了壹系列科學、開明、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良好習俗。《禮記》雲:“開朗清明,耳目精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太平。”龍母文化本身所承載的道德觀念,通過傳播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人們的思想中,再通過人們的實踐形成良好的風氣。
仁、孝、善的習俗是2000年龍母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嶺南社會的道德基石,值得我們龍母文化的傳承人去維護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