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為什麽8200萬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壹半的諾貝爾獎?答案原來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
1.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孩子在小學之前的“唯壹任務”就是快樂成長。以前以為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小學的孩子是不能選修額外課程的,即使孩子的智商超過了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道:“我兒子今年7歲。我問學校老師我能不能額外教他點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在家裏就學會了基本的閱讀、寫作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反對說:“妳應該讓妳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說孩子上學前壹定要“教育”,那麽“教育”的重點就只有三個方面:a .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b、孩子的動手能力。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制作,讓孩子從小就能主動去做具體的事情。c,保護孩子的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我以為只有德國有這麽奇怪的規定。其實歐洲各國對待孩子的做法基本都是壹樣的。
2.學前教育摧毀想象力
與德國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基本上已經學完了小學壹年級的所有知識。人們有理由擔心德國孩子在起跑線上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余的。
德國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從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是紮實的,但是他們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被破壞了,導致孩子養成了被動接受知識,忽視主動思考的習慣。
3.殘酷的教育
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後遲早會離開父母,與其讓他們面對挫折,恐懼無助,不如從小“撞”他們面對生活的勇氣和能力。因此,“殘酷教育”成為德國幼兒教育的流行趨勢。壹位學者為了了解現在德國流行的“殘酷教育”,走進了幼兒園。
4.永遠不要強迫孩子
教師亞娜說:“德國人從來不給孩子餵飯。如果他們餓了,他們會主動吃東西。加布裏埃爾現在不會自己吃,但她下次會。”蘇珊娜博士說:“老師只是在必要的時候,用言語或行為給予鼓勵和暗示。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任何事或做任何事,因為那可能會抑制孩子獨立行為的發展。幫他完成壹件事,他以後只會做別人做過的事,會缺乏創造力。”
5.成年人向他們的孩子道歉
蘇珊娜博士認為,父母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盡可能多的愛而不是溺愛,尊重孩子的自尊。所以,父母要經常說“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之類的話。
6.法律禁止父母嘮叨。
在德國,照顧兒童和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已被納入法律條款。壹方面,法律規定孩子要幫父母洗碗、掃地、買東西,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另壹方面,禁止父母“嘮叨、打罵或不愛孩子”。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沒有受到尊重或冷落,可以向法院起訴父母。此外,法律還詳細解釋了兒童享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