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沒有敗仗,要看對手是誰,所以秦軍在秦滅趙之戰中經常輸給李牧,秦軍在秦滅楚之戰中也輸給了項燕,所以輸贏是兵家常事,不能說天下無敵。
有兩個主要因素使秦軍強大:
1,軍銜制。
軍銜制度保證了秦軍戰鬥力的強弱,最大限度地激發了秦軍的戰鬥意誌。秦軍底層的士兵可以通過服兵役獲得爵位,甚至走上權貴之路,這是奴隸制度和封建社會底層人民獲得升遷的唯壹渠道。在秦軍,通過服兵役改變命運的普通士兵不在少數。
這是壹個很棒的激勵制度,軍隊的戰鬥力在於軍隊的士氣。有了軍銜制度,秦軍才能戰無不勝,爵位不僅可以晉升,還可以用來賠罪,可以世襲,這是秦軍戰鬥力保障的基礎。
2.秦國國力強盛的保證。
秦國軍隊有戰鬥力,還要靠強大的國力。秦國改革後,國力逐漸增強。改革主要解決了兩個制度問題,壹是秦軍激勵制度,二是種糧激勵制度。糧食是生存的唯壹保障。通過向外擴張,吞並巴蜀,秦國壹下子有了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兩個糧倉,保證了對外戰爭所需的全部糧食,讓前線部隊有飯吃,這對秦軍來說也是壹個強大的。
秦國相繼滅亡,六國統壹天下之後,基本上就沒有戰爭可打了。秦軍的體系必須有壹場戰爭可以打,以保持其戰鬥力,並獲得軍事價值。於是秦始皇發動了壹場南征北戰匈奴的戰爭。這兩次大戰打完之後,就沒有戰爭可打了。沒有戰爭,軍事功績得不到,軍隊的戰鬥意誌會逐漸松懈。
秦始皇死後壹年,陳勝和光武爆發了農民起義。這時,秦軍的戰鬥力已經很弱了,連農民軍都打不過。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反秦叛軍迅速發展,的戰鬥力如此,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秦末的秦軍和統壹六國的秦軍不是壹代人。
秦始皇統壹天下的15年爆發了反秦起義。即使戰國末期打仗的秦軍平均年齡是20歲,到秦末他們也應該是35歲了。那時候,秦軍老了,已經退休了。否則早就消耗在南征百越北攻匈奴的戰爭中了。除了將領,秦末的秦軍基本上都是沒打過仗的新兵,戰鬥力不強。
第二,缺乏軍職制度
當年的秦軍是受了軍號制度的啟發,但秦末的秦朝廷卻被趙高這樣的奸臣控制著,連秦軍的張寒這樣的高級將領都對趙高的控制不滿。無論戰鬥是好是壞,悲慘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秦末的秦軍沒有鬥誌,沒有戰鬥力。
第三,人民的意誌
秦末,天下爭先反秦,這是人心所向。除了關中、巴蜀等秦朝的核心地區,關東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是鐵桿反秦,就連秦朝的地方官員也是大批反秦。秦軍也是人,也是政治取向,人民都代表反秦,所以秦軍沒有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