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業績趕不上理賠金額。
周二公告顯示,山西路橋近日收到太原中院的民事起訴狀,4名股東要求賠償各項損失* * *共計41.91.00萬元。
此外,記者獲悉,5月15日,投資者提起賠償訴訟的案件有82起,案件由9名高級法官在同壹法院審理,標的額超過2500萬元。資料顯示,《經濟半小時》在去年4月17日晚曝光了該公司非法傾倒工業廢渣、排放工業廢水的行為,給沿途村莊的群眾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去年4月20日,因公司涉嫌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調查。兩個月後,公司收到山西證監局《行政處罰決定書》。經查明,2014至2017,該公司收到洪洞縣環保局出具的7份《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其改正環境汙染。
關於上述汙染物超標排放問題,公司2014至2017年半年度報告和年度報告中披露的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內容,與公司多次受到環保部門處罰以及日常生產經營中汙染物超標排放時有發生的事實不符。
最新壹季報顯示,1至今年3月,公司實現凈利潤8718600元,去年同期虧損50334400元;營業收入6543.8+790億元,同比下降75.63%;基本每股收益0.0186元,上年同期虧損0.1073元。
與上述82起索賠2500萬元的糾紛相比,公司今年壹季度的業績已經完全被“吞噬”。此外,2018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607億元,同比減少51.67%;凈利潤48,565,438+0.05萬元,同比下降84.06%;基本每股收益0.1034元,同比下降84.06%。
環境汙染違規“打雷”
在5月15日的庭審中,山西路橋與投資者爭議的最大焦點是投資者的損失與山西路橋的虛假陳述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原告認為,根據司法解釋第十八條的規定和原告的陳述,原告在虛假陳述實施日至披露日期間買入山西路橋股份,在虛假陳述披露日及之後因賣出該證券或繼續持有該證券而遭受損失。原告的損失與被告的虛假陳述之間明顯存在因果關系,被告應當全額賠償原告的損失。
但被告山西路橋認為公司的行為不具有顯著性。原告的投資損失是由證券市場系統性風險、公司財務經營虧損等非系統性風險因素造成的,要求扣除95%以上。
庭審結束,原告和被告均表示願意調解,法庭沒有當庭宣判。
“山西三味多次汙染環境,多次發表不實言論。監管部門很快對其進行了處罰,但受損投資者的經濟損失卻沒有得到絲毫補償。他們只有通過提起訴訟來挽回損失的機會。上市公司雖然改名了,但還是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上周五,廣東奔奔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國華律師在接受《大眾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證券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虛假陳述的司法解釋,權益受損的投資者可以向虛假陳述上市公司主張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