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作為生態文明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生態文明建設同頻,成為保護青山綠水、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法律防線。2012年修訂,2013+0年實施的《民事訴訟法》,首次從法律層面確立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逐漸得到廣泛應用和普及。
最高人民法院還指導各級人民法院認真落實公益訴訟法律制度,充分發揮公益訴訟對生態環境的預防性和恢復性保護功能,依法審理了許多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的標誌性案件,更好地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壹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努力。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既要發揮思想教育的作用,也要依靠法制的力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落實這壹要求,迫切需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設計,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其中,法律的使命至關重要,應從立法、執法和司法入手,充分發揮法律在完善生態文明體系中的作用。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的高度,為子孫後代種樹納涼,就是要給子孫後代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不留遺憾。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關系兩個壹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相繼出臺壹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