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作為壹種親情,包含了父母撫養未成年子女的責任和子女贍養年邁父母的義務。這種責任與義務的關系,既不是契約關系,也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等價交換,而是親情的自然產物,是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促進個人關心他人和社會。在傳統孝文化看來,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有助於培養子女對父母和其他親人的愛,進而外推他們對其他社會成員乃至民族和祖國的愛。這就是孟子說的:“我老了,人也老了;年少輕狂,還有年輕人。”所以,孝順父母是壹切教育的基礎。
現代社會就是所謂的“陌生人社會”,傳統社會鄰裏互助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可以合理借鑒和發揚傳統社會的“大孝”精神,由近及遠,由己及人。
擴展數據:
孝的歷史作用;
1,修身養性;
個人認為,孝順是修身的基礎。通過實踐孝道,每個人的道德都可以得到提高。否則,失去了孝順,就失去了做人最起碼的美德。所以儒家壹直以修身為本。今天,提倡把孝道作為培養下壹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整合家庭;
從家庭的角度來看,實施孝道可以導致有序的成長,規範人際關系,促進家庭和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導致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導致社會不穩定。所以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來調節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對年邁父母的尊敬和贍養同樣重要。
3.對國家的奉獻;
孝道主張忠君報國。在封建時代,君主和國有時間是壹個意思。儒家據此認為,要踐行孝道,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事上要達到至高無上的君主。雖然有忠君的糟粕,但其中蘊含的報國思想和愛國奉獻精神是積極進步的。
4.社會的凝聚力;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的思想可以規範社會行為,建立壹些禮儀制度,調整人際關系,從而團結社會,實現天下的統壹,從混亂走向治理。客觀地說,孝為封建社會提供了維護社會穩定的思想體系,對中國的統壹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發軔於百家爭鳴,歷經歷代得失變遷。但是,幾千年來,孝的思想和傳統壹直主導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同化無數外來文化,根本原因就在於孝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世界古代文明延續至今的唯壹古代文明,根本原因也是孝文化。
人民日報-人民日報:傳統孝文化的現實意義
百度百科-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