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者應具備四要素四素質:法律素質、獲取信息能力、專業素質、人文素質。
第壹,記者應該具備壹定的法律素質。
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推進,知法已成為每個公民必備的素質,而作為新聞工作者,肩負著引導正確輿論方向的重任。但近年來,隨著報業市場的繁榮,個別報刊在市場競爭中指導思想出現偏差,在導向、風格、法規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2001中國新聞媒體被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公開處罰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郭樂天,2002:中國傳媒向何處去?與此同時,近期頻繁出現的虛假新聞和不公正報道,以及媒體的判斷超越司法審判的現象,也說明記者的法律意識亟待提高。為了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取勝,新聞媒體在反映和引導輿論時,對自身的經濟利益給予應有的關註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為了擴大發行量、吸引廣告,為了經濟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不正當甚至違法的手段,在反映和引導輿論時就忽略了客觀性、公正性和社會責任。長此以往,媒體在受眾心中的公信力和威信將大打折扣,從而影響整個新聞傳媒行業的發展,對記者的個人發展也會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當前,解決這壹問題最有效的途徑是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法律素質,不僅要樹立法制觀念,還要掌握應該知道和了解的法律知識,善於在憲法和壹切法律法規的範圍內進行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違反法律法規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北京青年報》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他們壹直強調要依法采訪辦版,要求編輯記者隨時隨地保持警惕,尤其是在知識產權、公民權益等領域。此外,他們還不定期邀請報社律師對階段性或年度內的案件、重點案件和新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進行分析講解,堅持根據司法建議認真檢查改進工作。筆者還認為應該在新聞傳播專業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中設置相應的法律課程,以盡快培養未來新聞工作者的法律素質。
二、記者應該有很強的獲取信息的能力。
在記者的工作中,最有意義和挑戰性的就是獲取新聞線索。在過去,新聞傳播教育也提供了許多尋找新聞線索的方法,但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單靠這些傳統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要找到好的新聞線索,也要有很強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因此,新聞工作者有必要掌握壹些信息學和信息學的知識。以情報學為例。它是研究信息產生、傳遞和利用規律,運用現代信息,以提高信息產生、加工、存儲、流通和利用效率為目的的技術和手段。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社會的演進,信息科學的社會重要性與日俱增,其功能和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信息社會的強大支柱之壹。筆者認為,記者從獲取新聞線索、采訪、撰寫新聞的過程與情報學類似。情報學是研究信息的綜合性學科,其基礎是信息論。根據新聞界的最新觀點,記者已經被定義為“是的”。專業的信息傳播者?這賦予了新聞工作者新的內涵和外延。長期以來,新聞工作者,尤其是壹些大報、黨報,獲得了很大壹部分新聞線索。送工作?也就是應壹些政府部門和企業的邀請參加發布會,然後做相應的報道。這種工作形式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時間長了會養成記者的惰性。記者另壹種常見的工作方式是隨機尋找新聞線索,去新聞發生的地方報道新聞發生的事情。這種形式在短期內具有靈活性和時效性的特點,但現在新聞報道越來越註重策劃和新聞傳播?議程設置?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只關註突發事件的報道遠遠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和新聞工作的整體需求。因此,新聞工作者可以學習和運用壹些情報學的研究方法,如社會調查、文獻計量學、數理分析、系統分析與評價、歷史研究方法等。,並對自己的新聞報道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周密的安排。只有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才能保證新聞報道的高質量。總之,信息利用水平已經成為衡量新聞工作者水平的重要標準。
三、記者應具有相當的專業化水平。
所謂?記者職業化?它意味著每個記者都應該努力成為他所從事的報道領域的專家。信息社會,分工更加細化,受眾的知識文化水平提高,記者需要在全能的基礎上向專家轉型成為必然趨勢。專家型記者的特點是具備普通記者的所有基本素質和某壹領域的專業知識。從實際情況來看,如今具有專業背景的記者越來越受到廣大媒體和新聞單位的青睞。雖然記者的職業構成仍然以新聞和中文為主,但最近進入新聞行業的經濟、管理、法律和政治背景的人才比例在上升。大部分報紙招聘時不限專業,有些財經類報紙專門招聘經濟、管理等相關專業的人才。《第壹財經日報》明確表示,不追求新聞的時效性,而是致力於深度報道和背景報道,追求熱點,追求深刻生動,追求新穎獨特。其對專業知識的要求可想而知。
第四,記者的人文素質也亟待提高。
斯坦福大學傳播學教授泰德?格雷切指出,新聞教育應該回歸人性教育。在註重新聞采訪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記者的人文素養,打開良心,增強社會責任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青年報》副主編陳小川在《中國新聞教育最大的挑戰是什麽?文章中,?記者在成為記者之前,應該有壹種人文追求和理想。在全球化時代,壹個優秀的記者應該具備這種素質。他能理解不同文化的內涵,有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包括宗教,有包容各種文化的能力。這將使我們的報道更接近客觀事實。?有人提出過媒體人的素質嗎?蜂巢理論?就是有火壹樣的激情,海洋壹樣的胸懷,鋼鐵壹樣的脊梁,慈母壹樣的愛,獵犬壹樣的敏銳,冰山壹樣的冷酷。這六個方面構成了壹個六邊形,這是壹個優秀媒體人的基本框架。它就像壹個蜂巢,媒體人就是生長在這個巢裏的蜜蜂。蜂巢的六邊形越對稱,蜜蜂的質量越高,產出來的蜂蜜也越好。筆者認為這也在壹定程度上形象地說明了對媒體人人文素質的要求。當然,提高新聞工作者的人文素養不可能壹蹴而就。唯壹的辦法就是新聞機構重新培訓記者,做生意?充電?在借鑒國外大學成功經驗的過程中,要優化新聞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減少教授寫作和編輯技能的課程,增加經濟學、政治學、法學、歷史學、語言學等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內容,目標是使新聞工作者具備更多可利用的能力,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