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國地方政府在國家和社會中的角色。
3.我國地方政府機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4.如何以“善治”推動地方“善治”?
5.司法權地方化的表現及其內在原因。
6.地方政府間的整合與競爭對社會政治的影響。
7.地方政府與地方社會的經濟關系。
8.如何有效培訓地方公務員以適應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
9.中國地方政府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0.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的國內環境。
地方政府研究的第壹份作業
壹、名詞解釋
1.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指中央政府依法設立的,在全國某些地區或某些地區管理某些社會事務的政府。地方政府通常由權力機關和權力執行機關組成,不包括位於同壹地區的軍事機關和司法機關。
2.國家:由壹定地域、人口和主權構成的政治實體,其核心和本質是政治主權。
3.氏族:指原始社會中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壹種組織形式。
4.政府:是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為了行使國家權力,履行國家職能,由專門從事治理活動的人和機構組成的制度化政治組織。
5.地方制度:指壹個國家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政治和行政關系的制度安排。它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規定了地方政府在國家政治體系中的法律地位及其與中央政府的關系。
6.行政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級政府任命的地方政府。沒有地方權力機關,只有上級政府的下級執行機關。
7.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某壹地區的居民為了管理其居住地區的地方公共事務,按照國家法律組成的地方自治組織的政府。
8.民主集中制的地方政府:又稱“混合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由當地居民選舉產生的代表機構,代表當地居民的意願,由代表機構選舉產生執行機關和行政機關。同時,地方行政機關是中央和上級行政機關及其下屬機關的地方代表。
9.混合地方政府:同上。
10.民族區域地方政府:是多民族單壹制國家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立的專門地方政府。其目的是有效落實國家民族政策。
11.城市地方政府:基於城市區域管理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是專門在城市區域內設立的壹類地方政府。
12.特殊地方政府:指為特殊政治需要或行政需要而設立的地方政府。
13.地方政府的層級結構:各地方政府單位通過各種關系形成的縱向上下體系。
二、簡答
1對地方政府的不同理解
《大英百科全書》將政府分為三層:國家政府、地區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指“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
《美國政府與政治》認為地方政府是州的下屬政府。
中國認為,除了中央政府,各級政府都是“地方政府”
2地方政府的定義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為管理壹個國家或壹部分地區的某些社會事務而設立的政府單位。第壹,地方政府由中央政府設立;第二,地方政府是管理壹個國家或壹部分地區的壹些社會事務的政府單位;第三,地方政府是指壹個政府單位。
3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見教材P8~10)
4.地方政府的作用(見教材P11~13)
5.地方政府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開展地方政府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建設壹個能夠充分發揮其效益的地方政府。就當代中國而言,認識和理解地方政府及其活動的特點,探索其活動的規律性,為推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地方政府體制改革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從當代中國的實際需要出發,結合中國的國情,通過對國內外地方政府的比較研究,在尋求地方政府發展異同的基礎上,了解地方政府發展的規律,以及不同國家地方政府的異同、特點和優勢,從而為形成中國特色的地方政府模式提供理論依據和可供選擇的模式;通過對地方政府學的學習和研究,可以提高各級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的知識和理論水平,使他們更加自覺、科學地對待自己的實際工作,從而提高地方政府的整體活動能力、工作能力和社會效益,促進地方政府的改革,使地方政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6.地方政府研究的內容
地方政府原則研究;地方政府的外部環境;地方政府的內部環境;地方政府的活動。
7.地方政府類型劃分的依據
根據地方政府在行政體系中的地位,地方政府可分為三類:基層地方政府、頂層地方政府和中層地方政府;根據地方政府的行政職能,地方政府可以分為壹般地方政府和特殊地方政府;根據在政治體系中的地位不同,地方政府可以分為行政型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混合型地方政府。
8.國粹
國家的本質是指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以強制力實現其政治統治,以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階級統治是壹個國家的本質。
9.國家的組織形式
國家的組織形式是圍繞國家權力體系結構的橫向分布而形成的國家組織體系,它是圍繞國家權力的安排而形成的。權力的橫向配置和組合,在國家層面上形成不同的國家機關,並決定其相互關系和運行規範。
10.傳統國家的特征(參見教材P26)
11.現代國家的特征(見教材P31)
12.行政型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及其利弊
基本特征是,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下級行政機關和上級政府,沒有代表地方公民利益和意願的代表機關。地方政府及其下屬官員的首長由中央政府或上級系統任命,是中央政府的地方代表。它根據中央的意誌,堅持中央的命令,在中央和上級政府的指揮下,在當地執行中央和上級政府下達的任務,維護中央的統治。地方政府本身沒有獨立的人格。
行政地方政府的優勢在於:全國有統壹的行政體系,有助於改善和增強國家的統壹性和政治統治性;地方事務由中央政府代表主持,這樣國家就不會加碼失衡,發展相對均衡;政令從中央統壹,全國統壹執行,簡單易行;中央可以站在全國的角度來規劃國家政策和計劃,不至於陷入狹隘的地方偏見,克服地方主義。
行政地方政府的弊端:廣大居民被排除在地方政府之外,既不能參與管理,也不能有效監督,從根本上不符合政治民主原則;各地情況不壹樣,在壹個地方可以實行的政策,不壹定適合另壹個地方;中央和地方相距甚遠,級別越低,距離越遠,很難了解地方官員的情況,容易被地方政府欺騙。地方正常積極性無法發揮。
13.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優勢和劣勢(見教材P48)
14.民主集中制下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和利弊(見教材P49 ~ 50)
這意味著混合的地方政府。
15.壹般區域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見教科書P52)
三、論述題
1.如何理解“地方政府”的概念(要點)
《大英百科全書》將政府分為三層:國家政府、地區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指“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
《美國政府與政治》認為地方政府是州的下屬政府。
中國認為,除了中央政府,各級政府都是“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為管理壹個國家或壹部分地區的某些社會事務而設立的政府單位。第壹,地方政府由中央政府設立;第二,地方政府是管理壹個國家或壹部分地區的壹些社會事務的政府單位;第三,地方政府是指壹個政府單位。
2.中國近代地方政府的演變(見教材P36 ~ 41)
關鍵點:
從帝制時期到解放前,中國的地方財政壹直是地方政府的行政機構;
人民政府委員會時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委員會相繼成立,實行高度集中的制度;
人民委員會時期,設立地方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人民委員會作為其執行機關,也是上級人民委員會的下屬機關;
革命委員會時期,各級革命委員會是唯壹集黨政軍各種權力於壹體的地方權力機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方政府魚龍混雜,各級政府實行首長負責制。
地方政府研究的第二份作業
壹、名詞解釋
1.權力:是主體基於對特定資源的支配,使客體服從並使客體的不服從失去合法性的壹種力量。
2.權限:指主體行使權力的範圍。
3.“議行合壹”制度:在議行權的配置上,要麽由同壹個地方國家權力機關行使議行權,要麽由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和對其負責的執行機關行使議行權。
4.“議行相對分離”制度:選民投票選舉地方議會,議會選舉壹名依法行使行政權的地方長官。地方長官負責領導地方行政部門的工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議會幹涉,議會無權罷免地方長官。
5.議事與執行絕對壹體化的地方政府:由同壹個地方國家權力機關行使議事權和執行權的地方政府。
6.英國議會委員會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地方政府中沒有單獨的地方行政機構或專門的地方行政首長。地方行政首長的壹些禮儀職責由恢復後的東道主承擔。議會的主持官員由會議選舉產生,被稱為主席或市長。他主持議會會議,對外代表地方政府,但不得參與政黨政治或從事地方議員的工作。
7.美國的議會經理制:議會由選民選舉產生,集體行使決定權和行政權。議會聘請管理專家作為管理者,作為行政首長,指導和管理行政部門的工作,行使行政權力。
8.聘任制:具有任命權的機關依法任命某壹公職人員職務的制度。
9.地方政府保護社會的職能:地方政府通過對地方社會事務的管理和服務,確保地方社會的穩定,為地方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二、簡答題
1.地方政府權威的特征(見教材P62-63)
2.地方政府權力的內涵
地方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力包括三個方面:如何治理本行政區域,如何實現對本行政區域的治理,以及如何通過對本行政區域內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來完成這種治理。這三個方面構成了地方政府的三種權力:決議權、執行權和行政權。
3.雙軌制地方政府的主要特征(見教材P75)
4.中國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職權是什麽?
(參見教材P78-79)
5.如何理解“地方政府單位”概念的內涵
地方政府單位的基礎是地方建制;
地方政府單位由國家設立;
地方政府單位必須對其管轄的地區實施治理;
地方政府單位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組成的整體;
6.地方政府的組成
議行合壹體制中地方政府單位的構成:地方議會或委員會;
具有相對統壹的審議和執行系統的地方政府單位的組成:由它們產生並對它們負責的地方議會和行政機構;
絕對討論分家制的地方政府單位構成:相對獨立的地方議會和地方行政機關;
彼此相對獨立的地方政府單位的組成:地方議會及其相對獨立的行政機構。
7.混合地方政府單位的形式有何特殊性?(參見教材P87)
8.地方決議機關通常有哪些權力(見教材P92-93)?
9.我國地方人大代表名額的確定應遵循哪些原則?(見教材P100)
10.簡述發達國家地方政府職能的新特點(見教材p 112-115)。
11.簡述地方政府職能的發展趨勢(見教材p 117-119)。
1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方面有哪些?(見教材P119-120)
13.從與當地居民的關系來看,我國地方政府的職能可以分為哪些方面?(見教材P121-123)
三、論述題
1.論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單位構成
關鍵點:
議行合壹體制中地方政府單位的構成:地方議會或委員會;
具有相對統壹的審議和執行系統的地方政府單位的組成:由它們產生並對它們負責的地方議會和行政機構;
絕對討論分家制的地方政府單位構成:相對獨立的地方議會和地方行政機關;
彼此相對獨立的地方政府單位的組成:地方議會及其相對獨立的行政機構。
2.試述我國地方人大的職權(見教材P102-103)。
3.論地方政府職能的制約因素
從以下因素討論(要點):
地方政府自身的能力
地方政治制度
經濟結構
社會發展水平
地方政府的轄區及其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條件
地方政府財力
4.試描述地方政府職能的基本特征(見教材p 109-111)。
5.試描述中國地方政府職能的未來發展趨勢(見教材P124-125)。
地方政府研究的第三份作業
壹、名詞解釋
10.地方政府關系:指地方政府之間的縱向關系、地方政府之間的橫向關系以及沒有隸屬關系的不同地區的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
11.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集權模式關系:中央政府基本上壟斷了所有重要的權限,地方政府只是從中央政府派生出來的政府體系。
12.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地方政府的權力主要來自地方人民,而不是來自中央政府的特許和授權,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員由地方人民選舉產生。
13.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平衡模式關系: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權力配置的適當性和選擇性,即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兩者之間的權限,以保證兩者之間權力的有效平衡。
14.聯邦制是指以享有相對主權和完整的政治實體為組成單位的國家結構形式。
15.壟斷體制:是以普通行政區劃或以地區劃分的自治區為組成單位的國家結構形式。
16.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中的行政機關根據國家憲法和相關法律行使其法定權力,履行其職能,並控制和協調其活動。
17.地方政府人事管理:地方政府為了履行公共職能,開展政務,通過特定的職能機構和相應的規章、制度、方法和手段,對其使用的人員的選拔、任用、培訓、考核、調配、工資、福利、退休等進行管理活動。
18.單壹預算:是指在預算年度內,通過統壹的計劃表,反映和計算各種財政收支類別。
19.復式預算:是指在壹個預算年度內,根據不同的經濟性質,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計劃表中反映和計算各種財務收支,通常可分為預算和資本預算。
20.零基預算:不考慮以前的財政收支情況,只根據新預算年度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確定財政收支計劃目標。
二、簡答題
1.地方政府關系的基本內涵(見教材P126)
從形式和內容上把握
2.簡述以美國和德國為代表的聯邦分權模式的異同。
用法律劃分聯合會及其成員的權力範圍;聯邦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縱向權力結構呈現出從分權到合作的趨勢;聯邦和地方權力運行機制靈活;聯邦與地方關系的調整呈現出雙重過程。
3.簡述英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關系的特點(見教材P137)。
4.簡述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自治唯壹性不明顯的原因(見教材P142)。
5.簡述中國地方政府上下級關系(見教材P143-144)。
6.簡述我國實行“市管縣”帶來的問題(見教材P145)。
7.簡述地方政府內部管理所包含的內容(見教材P155)。
8.地方政府人事管理的具體內容(見教材P157)
9.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內涵
地方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對象或客體是轄區內公民和各類群體的公共事務;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是國家行政在地方壹級的實施;地方公共行政遵循憲政和法治原則。
10.地方政府社會事務管理內容(見教材P164-166)
11.地方政府管理社會事務的主要方式(見教材P166)
12.地方財政收入構成(見教材P177)
13.地方財政支出範圍(見教材P180)
14.簡述我國分稅制改革的具體內容(見教材P185-186)。
三、論述題
1.試描述中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關系的內容(見教材P139-142)。
2.試比較聯邦制和單壹制的異同。
關鍵點:
相似之處:在中央政府與地方財政的關系中,中央政府起主導作用;地方財政支出占政府財政總支出的大部分;轉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調節地方財政、平衡地區差異的重要手段。
區別:與單壹制國家相比,聯邦制國家的地方財權壹般更大;在協調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策略上,聯邦制國家和單壹制國家各有側重。
3.試談我國地方稅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的途徑(見教材P187-188)。
地方政府研究的第四份作業
壹、名詞解釋
1.地方選舉制度:是選舉地方各級代表機關成員和其他地方公職人員的原則和制度的總稱。
2.平等選舉原則:包含兩層含義:壹是選舉權平等,“壹人壹票”;其次,每壹票的價值都是平等的,“壹票壹值”。
3.地方自治:國家某壹地區的人民因國家授權或根據國家法律規定,在國家監督下組織自己的法人團體,利用當地人力、物力、財力處理自己事務的政治制度。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國家的統壹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實行自治。
5.地域:由空間和各種人文元素填充、排列、組合而成的地理單元。它的形成和發展是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宗教、地理和歷史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演變過程。
6.治理:是指公共機構或私人機構和個人管理公共事務的各種方式的總和,是協調不同的或相互沖突的利益的持續的聯合行動過程。
7.地方自治的“保護論”理論:該理論又稱“人民自治論”,認為自治權是天賦的,是人民固有的,先於國家而存在。國家出現後,這種固有的權力已經存在,國家不僅可以幹預,還可以保護。
8.基於“固定權利”理論的地方自治理論:該理論來源於1789的托勒“地方權利”理論,認為自然人與法人壹樣,也享有固有的人格和權利,地方自治相對於地方組織也是固有的前國家權利。
二、簡答題
1.地方選舉制度的基本原則(見教科書P195-197)
2.地方選舉制度的基本內容(見教科書P197-202)
3.選票的計算方法有哪些(見教材P200-202)?
4.中國地方選舉的基本原則(見教科書P205-207)
5.如何理解地方自治的內涵(見教材P210-211)
6.簡述“重塑政府”的行政體制改革所涉及的內容(見教材P231-232)。
7.簡述西方國家地方行政改革的異同(見教材P233-234)。
8.簡述區域環境對地方政府發展的影響(見教材P240)。
三、論述題
1.試描述地方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見教材P218-220)。
2.試述西方國家地方行政改革的內容(見教材P229-233)
3.試描述地方政府發展的路徑(見教科書P244-246)
4.試描述中國地方政府發展的動力和障礙。
要點如下:
動機: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的活動,要求地方政府在國內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變革要求地方政府改變其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人民民主意識和法制精神的增強,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工作效率,維護人民合法權益;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要求政府的行為要與國際接軌。
障礙:傳統觀念、職責籠統、人員素質低。
地方政府的發展目標:把中國地方政府建設成為民主、服務、高效、法治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