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我國礦產資源、能源資源、水資源等主要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巨大?
“十五”期間,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繼續快速增長,從2006年的1.35億噸標準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0億噸標準煤,增長64.4%。中國水資源總量占世界的6.5%,總用水量占世界的15.4%。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分別達到70%、60%和90%。
國際公認的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應低於40%,否則將危及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過去幾年,中國主要資源消費占世界增量的比重,包括能源、煤炭、石油、鋼鐵,均居世界第壹,資源開發利用規模巨大。?
2.我國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不高?
目前我國原材料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單位產值的消耗強度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單位資源的產出水平僅相當於美國的1/10,日本的1/20。
以水資源為例,我國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占總用水量的70%。但由於輸水方式、灌溉方式、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耕作制度、耕作方式等原因,農業用水利用率不高,渠灌區僅為30%-40%,井灌區僅為60%,低於發達國家80%的水平。?
3.汙染物排放量大,生態環境被嚴重汙染破壞?
中國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單位GDP SO2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8-9倍,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世界第二,日用水量和日均汙水排放量世界第壹。有機汙水排放量相當於美國、日本、印度排放量的總和,單位GDP汙染物排放量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倍以上。
4.環保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大?
總體來看,目前我國環境汙染的治理進展緩慢,治理的速度趕不上破壞和汙染的速度。重點環境治理項目效果不佳,容易出現重復。盡管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總投資有所增加,但其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仍然很低。
中國環境問題與管理資深專家、新中國環保局首任局長、中華環保基金會理事長曲先生認為,中國環境保護的階段性任務始終沒有達到預期目標。2006年4月,他出席了同濟-匯豐未來領袖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的開幕論壇,並表示“25年來,環境保護計劃中設定的目標從未完全完成”。
環保投入不足導致歷史欠賬大,有限的投入使用效率不高。此外,環境汙染時間跨度長、地域範圍廣、汙染物數量大、汙染類型復雜,加劇了我國環境汙染治理的難度。?
第二,中國資源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麽?
1,績效考核過於註重經濟指標?
改革開放後,經濟建設壹直被放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位。長期以來,經濟指標成為黨政領導政績考核的主要依據,使得黨政領導過分關註GDP的增長,甚至不惜犧牲資源環境換取短期經濟增長。
由於政績考核中缺乏對資源環境保護的明顯約束,地方政府對資源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不高,往往很難在預算中拿到環境保護的配套資金。此外,社會資本投入有限,使得我國環保投入長期不足。
2.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的能源結構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
在當前的國際市場分工中,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加工工廠,在國際市場上承接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高勞動強度經濟的產業轉移。多年來,經濟增長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粗放式發展道路,經濟總量的增長在相當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源大量消耗和環境嚴重汙染的基礎上的。?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消費的國家之壹。目前,中國煤炭產量和消費量占世界總量的30%以上。據估計,全國70%的煙塵排放、90%的SO2排放、67%的氮氧化物排放和70%的CO2排放來自燃煤,是造成我國煤煙型大氣汙染和酸雨汙染的重要原因。?
擴展數據:
中國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是伴隨著快速發展的壹次能源消耗的急劇增加,其中大部分是燃煤。
就像其他東亞國家壹樣,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靠出口拉動的;但在註重提高工業生產率的情況下,基本沒有生態保護和汙染治理的措施來減少汙染物排放。在生物資源方面,中國制定了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以保護受威脅的物種和棲息地。
我國每年因環境汙染造成的損失有不同的統計:國家環保總局指出,2004年汙染損失達到GDP的3%;另據估算,環境損失達到GDP的5-10%,每年死於大氣汙染的人數達到35.8萬人。
據報道,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證實,政府不會再次發布綠色GDP數據。華爾街日報表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的估計數據阻礙了地方官員的績效評估和形象,這是有爭議的,過於敏感,並遭到了地方政府官員的抵制。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