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印度學者:印度應該加入RCEP嗎?

印度學者:印度應該加入RCEP嗎?

2020年165438+10月15、15包括東盟十國、澳中、日、新、韓在內的國家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來源:網絡)

作者:

尼蘭詹·戈什·Xi,觀察研究基金會(加爾各答)主席,研究興趣是生態經濟學、水資源管理、國際貿易、發展經濟學和治理、金融市場等。

2020年165438+10月15、15包括東盟十國、澳中、日、新、韓在內的國家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

印度從RCEP撤軍的故事很長。就在東盟峰會前幾周,印度爆發了大規模的反RCEP抗議活動。2019 165438+10月4日,印度政府突然宣布不加入RCEP。各方對印度退出表示理解,並希望印度未來能加入該協議。

與此同時,印度國內也有許多支持RCEP的聲音。他們認為,RCEP可以促進印度中小企業融入東盟價值鏈,吸引更多資本進入印度,讓印度商品和服務進入巨大的RCEP市場。其次,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資本外流和供應鏈轉移也可能使印度受益。

本文將對以上觀點逐壹進行評論。

認為RCEP可以促進印度中小企業融入東盟價值鏈的觀點本身就是壹個有效的假設,不需要任何數據或實證分析。然而,與東盟或其他RCEP成員國的企業相比,印度企業的競爭力嚴重不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市場過度管制,導致勞動力分散,生產效率低下,貿易成本上升。

影響不僅僅局限於要素市場,還延伸到產品市場。令人驚訝的是,即使經過30年的經濟改革,印度制造業抵禦國際貿易風險的能力仍然不足。

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之壹是印度政府未能有效改革產品和要素市場。雖然商品及服務稅的實施是壹個良好的開端,有利於優化供應鏈,消除勞動力的分散,但市場受到現有法律法規的制約。因為商品交易所需要收取商品交易稅,印度在商品貿易中的對沖成本甚至高於任何壹個RCEP成員國,而歐美則沒有這種稅。

印度要想吸引各行各業的資本,就必須解決貿易成本高的問題,制定有利於外商的法律法規。有人認為印度可以利用RCEP打開市場的機會來提高印度企業的競爭力,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商業便利指數方面,所有RCEP成員國(除了柬埔寨、老撾和菲律賓)都領先於印度,這意味著它們的投資環境好於印度。因此,從印度政府最近通過的“印度自力更生計劃”來看,加入RCEP不太可能對印度有利。換句話說,RCEP不能讓印度從疫情造成的資本外流和供應鏈轉移效應中獲益。

就地緣政治而言,沒有美國參與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的影響力已經大大降低,RCEP無疑將成為亞洲最大、最重要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日、新、東盟認為,RCEP的成功簽署意味著新的世界經濟秩序已經誕生,而印度作為RCEP的創始成員之壹,對於構建更深更廣的地區價值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既然RCEP如此重要,為地緣政治利益犧牲經濟利益是否明智?

印度拒絕加入RCEP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印度與RCEP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逆差逐年增加。印度擔心壹旦市場開放,大量外國商品的湧入將進壹步惡化其脆弱的經濟領域。有分析指出,加入RCEP可以增加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貿易和投資,但對印度整體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並不突出,甚至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本文認為,政策制定者需要優先考慮印度加入RCEP的成本,而不是收益。

此外,壹些分析人士指出,RCEP的加入將給予印度企業平等和互惠的市場準入機會,並擴大印度與RCEP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由此產生的貿易分流效應會對印度的其他貿易夥伴形成貿易壁壘,導致印度貿易額長期下降。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於RCEP對價值鏈影響的文獻可供參考。

本文認為,需要進行全面的成本收益分析來評估印度加入RCEP的利弊,但壹些研究過分強調了印度加入RCEP帶來的短期地緣政治利益。印度急需擴大服務貿易方式4(自然人流動)的市場準入,以抵消中國對印度的貨物貿易順差。如果這個目標沒有實現,印度將無法加入RCEP。

RCEP對印度的態度

眾所周知,印度是印太地區的支柱,被稱為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的退出確實是對RCEP的壹大打擊。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發布的數據,印度的人口紅利窗口將持續到2055年。雖然印度國內生產總值近期因疫情出現負增長,但過去幾年人均收入以6%~8%的速度增長。

在消費和需求的推動下,印度經濟實現了有機增長。沒有壹個RCEP成員國擁有像印度這樣快速增長的市場。從長期市場增長的角度來看,各方都希望印度加入RCEP是合乎邏輯的,因為在這方面,經濟因素比地緣政治因素更重要。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印度需要先改革市場,然後權衡加入RCEP的利弊,才能做出符合印度利益的決定。

這篇文章是IPP的獨家翻譯。閱讀原文,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曾輝,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助理。

  • 上一篇:大學醫學法律專業
  • 下一篇:有沒有關於“世界環境日”的介紹或信息?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