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是否適合過早立法?

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是否適合過早立法?

人工智能時代即將到來!但“人工智能將很快讓50%甚至70%的勞動者失業”、“人工智能將毀滅人類”等話題也存在爭議。

人工智能是壹項革命性的技術。現在還很難準確估計其未來的發展和影響。所以,如果過早制定剛性法律,給予過嚴的規定,那麽未來的很多可能性都可能被扼殺。

近日,美國國會提出了壹項兩黨法案——“人工智能未來法案”。如果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這壹法案將成為美國第壹部關於人工智能的聯邦法案。此前,去年歐洲議會建議歐盟委員會起草壹項法案,以規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使用和管理。各國關於人工智能的立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公共政策更有利於人工智能的發展。

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突飛猛進,已經從“未來”走向現實。它不僅大大提高了生產力,還幫助人們解決了許多過去難以處理的問題。日益成為新壹輪工業革命的引擎,帶給人們很多美好的期待。但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比如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問題、安全問題、隱私問題、知識產權問題、算法合謀問題,都讓人覺得很迷茫。

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帶來的挑戰,是擺在人們面前的壹道難題,而要解決這壹難題,必須依靠法律和公共政策的有機配合。現在各國都在加緊立法,填補人工智能領域的法律空白,讓遇到相關問題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這項工作的意義不可否認,但在我看來,加快出臺解決問題的公共政策可能比立法更重要。

法律和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告訴我們,法律和公共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替代的,它們都可以調節社會秩序。在某個階段,對於某個具體問題,是使用法律還是公共政策,取決於問題的清晰性和可變性。法律有兩個特點,壹是相對剛性,二是壹定的滯後性。這兩個特點決定了它在處理清晰度差、可變性大的問題時會遇到很大的困難。相比之下,公共政策更加靈活,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問題,這使得它在許多情況下比法律更有效。

不成熟的立法委員會扼殺了許多可能性。

人工智能是壹項革命性的技術。現在還很難準確估計其未來的發展和影響。所以,如果過早制定剛性法律,給予過嚴的規定,那麽未來的很多可能性都可能被扼殺。

比如,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帶來巨大的就業沖擊,所以應該立法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試想,如果這樣的法律通過了,很多領域將無法享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生產力提升。這固然可以保住工人的飯碗,但也排除了發展的可能。誠然,所有的技術革命都會帶來巨大的就業沖擊,但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新技術不僅創造了足夠多的工作崗位來彌補被其摧毀的工作崗位,還讓員工的工作變得更輕松,薪酬更高——蒸汽機革命如此,電氣化革命也是如此。而如果這些技術的發展在當時直接受到嚴格法律的限制,那麽恐怕我們就要在前工業時代的迷霧中摸索很久了。

當然,必須承認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這需要出臺相關公共政策來應對。比如政府要做好培訓和就業指導,幫助那些因為技術沖擊而失業的人盡快找到工作,還要做好社會保障,讓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得到必要的保障。因為這些政策相對靈活,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在變化的環境中可能會收到比立法更好的效果。

人工智能立法不能太細太死。

需要註意的是,這並不是否認法律的重要性。所謂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在新技術的沖擊下,必然有新的法律來適應現實,這是毋庸置疑的。我想強調的是,法律的規定必須具有包容性,並為新技術的發展留出足夠的空間。對於人工智能這樣壹個發展迅速、不確定性和多變性很強的領域,法律條文應該以原則為基礎,而不是太細太死。

此外,對於立法過程,作者還想強調兩點:

第壹,要重視“本土知識”的作用,聽取人工智能行業從業者和相關專家的意見。長期以來,我們認為立法是法學家的事,這是錯誤的。所謂術業有專攻。雖然許多法學家在法律方面頗有造詣,但他們缺乏專業知識。如果只有他們制定法律,那麽這個法律的適用性很可能是有問題的。

二是註重調查研究。磨刀不出錯。對於人工智能這種快速發展的技術,我們應該在立法之前多花點時間研究,搞清楚它的本質。令人欣慰的是,美國和歐洲都規定,在正式啟動立法之前,要加強對相關知識的研究。我覺得這種工作態度,如果中國未來要制定相關法律,應該借鑒。

  • 上一篇:壹般刑事案件流程和時間
  • 下一篇:壹個有隱含網名的女孩。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