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用經濟學方法分析人們對法律行為變化的反應

用經濟學方法分析人們對法律行為變化的反應

原則3:理性人生活中許多考慮邊際量的決策都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小增量調整。經濟學家稱這些調整為邊際變化。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來做出最優決策。比如,假設壹個朋友問妳他應該上幾年學。如果妳拿壹個有博士學位的人和壹個小學沒讀完的人的生活方式做比較,他會抱怨這種比較對他的決策沒有幫助。妳的朋友很可能已經接受了壹些教育,會決定是否再去上學壹兩年。為了做出這個決定,他需要知道多上壹年學的額外收益和成本。通過比較這個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他就可以評估多讀壹年是否值得。再舉壹個例子,考慮邊際量如何有助於決策。想想壹家航空公司決定向乘客收取多高的互惠退款。假設壹架200座的飛機飛越全國壹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65438+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為654.38美元+200萬美元,即500美元。有些人會得出結論,飛機票價永遠不應該低於500美元。但是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來增加利潤。假設壹架飛機即將起飛,還有10個座位。在登機口等待退票的乘客願意花300美元買壹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機票嗎?妳當然應該。如果飛機上有空位,增加壹名額外乘客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雖然壹個乘客的航班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邊際成本只是多出來的乘客會消費的壹袋花生和壹罐汽水的成本。只要等待退票的旅客付出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票就是有利可圖的。正如這些例子所說明的,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會做出更好的決策。只有當壹種行為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理性的決策者才會采取這種行為。原則4: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因為人是通過比較成本和收益來做決策的,當成本或收益發生變化時,人的行為也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人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例如,當蘋果價格上漲時,人們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很高。與此同時,蘋果園老板決定雇傭更多的工人,采摘更多的蘋果,因為賣蘋果的收入也高了。對於設計公共政策的人來說,激勵在決定行為中的核心作用非常重要。公共政策經常改變私人行為的成本或收益。當決策者由於政策原因未能考慮行為如何變化時,他們的政策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說明這種不必要的影響,考慮壹下關於安全帶和汽車安全的公共政策。20世紀50年代很少有汽車配有安全帶。現在所有的汽車都有安全帶。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公共政策。20世紀60年代末,拉爾夫納德的書《沒有速度是安全的》引起了公眾對汽車安全的關註。國會的反應是通過立法,要求汽車公司生產各種安全設備,包括安全帶,這成為所有新車的標準設備。安全帶法對汽車安全有什麽影響?直接影響顯而易見。由於所有的汽車都有安全帶,更多的人系上了安全帶,所以在重大車禍中生還的概率增加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全帶挽救了壹些生命。安全帶對安全的這種直接影響就是國會要求安全帶時的動力。然而,為了充分理解這壹法律的影響,我們必須認識到,人們因為他們面臨的激勵而改變了他們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相關行為就是司機開車時的速度和謹慎。緩慢而小心地駕駛是昂貴的,因為它消耗了司機的時間和精力。在決定謹慎駕駛的程度時,理性人應該對駕駛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更加謹慎。當提高安全性的好處很高時,他們會開得更慢更小心。這可以解釋為什麽人們在路面結冰時比路面幹凈時開車更慢更小心。現在考慮壹下安全帶法是如何改變壹個理性駕駛員的成本收益計算的。安全帶降低了司機的事故成本,因為它降低了傷亡的概率。因此,安全帶法律減少了緩慢和小心駕駛的好處。人對安全帶的反應和對路況改善的反應是壹樣的,所以開得更快,更莽撞。這樣,安全帶法的最終結果就是更多的車禍。這條法律對開車致死的人數有什麽影響?系安全帶的司機更有可能在任何事故中幸存下來,但他們更有可能發現自己發生了更多的事故。凈效應不確定。此外,安全駕駛水平的下降顯然對行人(以及不系安全帶的司機)有負面影響。他們將因為這條法律而處於危險之中,因為他們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在沒有安全帶保護的情況下遭遇車禍。因此,安全帶法律往往會增加行人死亡人數。乍壹看,這個關於激勵和安全帶的討論似乎是毫無根據的猜測。然而,經濟學家薩姆·佩爾茨曼(Sam Peltzman)在1975發表的壹篇文章中解釋說,事實上,汽車安全法有許多這樣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據佩茲曼的證據,這些法律減少了每起車禍的死亡人數,增加了車禍的數量。最終結果是,司機死亡人數變化不大,而行人死亡人數增加了。佩茲曼對汽車安全的分析只是舉了壹個人們對激勵反應的壹般原理的例子。經濟學家研究的很多激勵比汽車安全法更直接。例如,沒有人對蘋果征稅會導致人們購買更少的蘋果感到驚訝。然而,正如安全帶的例子所示,政策有時會產生事先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壹種政策時,不僅要考慮直接影響,還要考慮激勵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機制,就會使人們改變行為。提問並回答問題,簡要說明個人決策的四個原則。
  • 上一篇:銀行中層職位競爭五講
  • 下一篇:知乎有可靠的手機貸款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