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農村教育論文(2)

農村教育論文(2)

第二篇關於農村教育的論文《關於農村教育的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農村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闡明了正確的農村教育觀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只有提高農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質,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才能真正發展農村教育。

關鍵詞:農村教育;教育問題;解決方案措施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725文獻識別碼:A篇號:1006-3315(2014)07-150-002。

《南方周末》曾刊登湖北監利縣某鄉鎮黨委書記李昌平給國務院領導的壹封信,信中說?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中國?三農問題?提到了極端。人們不禁思考:有著五千年農業文明史的中國,為什麽會在21世紀的農村?苦?、?窮?、?風險?形勢?有學者提出五?素質弱?——工業、生產資料、勞動主體、農業組織和社會政策的天然弱點造成了農村社會整體的弱點。我認為在當前的現實條件下,勞動主體的弱勢是最重要的因素。勞動力主體的素質直接指向農村教育。

壹,發展農村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教育有了顯著發展,農村教育的規模和水平有了壹定程度的提高。然而,根據《中國青年報》2003年2月14日發表的報道,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報告?據說,2000年,中國1.5歲以上人口中,仍有8699.2萬文盲,比德國壹個國家的人口總數還多。25歲到64歲的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相當於美國100年前的水平。四分之三的文盲生活在農村地區。農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33年。城市、縣城、鄉鎮和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的比例為: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例為20∶9∶1,高中學歷人口比例為4∶3∶1,初中學歷人口比例為0.91 ∶ 1 ∶ 65438。雖然近十年來國家對農村教育更加重視,加大了人力、物力、精力的投入,但實際上,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還很低,科學文化素質還很低,制約了農村生產力的提高,阻礙了農村經濟的進壹步發展。《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報告》指出,雖然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整體素質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報告中的信息顯示,雖然?識字?多年來,效果舉世矚目,但中國文盲人數依然龐大。2000年,65,438+06,5438+0歲以上的文盲有8,700萬人。2065438年3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壹份報告稱,在全球文盲率最高的十個國家中,中國的成人文盲人數排名第八,這十個國家的成人文盲總數約占全球文盲總人數。

當今世界的競爭就是過去人們經常提到的人才和技術的競爭?農民的問題就是土地的問題?,?要致富,先修路顯然是不符合時代發展的。中國的現代化要經歷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其內在驅動力是中國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這不是讓農村人把戶籍變成城市人,而是實現?小農生產者-文明人-現代人的轉變?。中國社科院社會藍皮書曾指出:?僅僅靠行政命令和說服教育來控制農民的行為是有效的,但是已經很難了。?新壹代的農村精英已經出現。保護他們就是保護農村生產力,教育他們,保護農村生產力。?

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以及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要求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即提高農民素質,使他們掌握各種專業技術和技能、市場經濟知識、民主意識和法律意識,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使農村社會進步。要實現這些願望,只有加強我國農村教育,同時,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也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要求,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需要。

農村教育質量具有雙重含義:壹是國家倡導的農村教育質量,是以各級各類農村教育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為基礎的。二是指某壹農村學校在壹定時期內,能使壹定數量的學生達到的質量規格。它以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知識素質、身心素質和勞動能力素質的整體水平為指標,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今天,農村人口仍然占全國人口的60%以上,農村教育自然成為素質教育?主戰場?。

二,農村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的數量和質量

首先,師資數量沒有保障。優秀的老師不願意下鄉,或者去了之後留不住。大量農村教師從農村流向城鎮,造成農村中小學教師短缺。其次,很多鄉村教師缺乏再次學習的機會。他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教育理念已經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社會的需要。教師工作量大,教學水平不高。有些老師年紀比較大。雖然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落後,還留在?聽,寫,讀,背,考?這些傳統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農村教育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應試教育仍然是初中甚至高中教育的普遍現象,這與當今素質教育改革的偉大浪潮是不相適應的。

2.缺乏教師培訓的機會

由於資金和編制的短缺,甚至有些鄉村教師要教幾門課,所以很少有時間和資金進行業務培訓。此外,農村學校教育技術落後,圖書資源缺乏,影響了農村教師的再學習和進壹步提高。

3.學校和家庭教育是分開的。

教育是雙向的,既需要學校管理,也需要家庭管理。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村家庭在學生教育中未能發揮多大作用。第壹個原因是父母多為農民,平時忙於生計,沒有時間顧及孩子的教育。如果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就沒那麽多時間和精力關心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二是家長文化水平有限,基本無法對孩子的課程進行專業指導。所以稍微富裕的家庭都要把孩子送到城市的學校,這也是農村學校沒有發展甚至萎縮的原因。

三,改善農村教育的措施

1.農村幹部知識

有學者指點過農村嗎?貧困的根本原因或本質是幹部知識貧困嗎?因此,加強對農村幹部的教育,努力提高幹部的領導能力、水平和效果,就顯得十分重要。幹部的知識化、專業化,以及相應的組織領導和管理水平,直接影響著農村教育的發展。2.觀念的改變

?讓農民自我覺醒,走向知識,親愛的文明?這是教育義不容辭的使命。當然,這個概念還包括很多其他內容。比如婚育觀念首當其沖。盡管近年來農村人口的思想越來越開放,但許多農村家庭仍然重男輕女,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還有壹個趨勢是,和很多城市家庭壹樣,農村家庭更願意讓孩子學習理工科,而不是社會科學科目。曾經有壹個大叔講得振振有詞,因為理工科更實用。當然,這種實用性與農村的現實有很大關系。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學業結束後立即致富。在這方面,他們比城市家庭更實際。但我認為人本思想對農民改變現狀也有重要意義。

3.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

?我們的校園太小,容不下壹匹鞍馬;我們學校建築簡陋,經常搬家;我們教室很暗,只有幾瓦的光;我們的桌椅都很舊了,坐在上面咯吱咯吱響。2007年春節晚會上20多個農民工子女朗誦的這首《心》,讓無數人落淚。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基礎教育模式,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加大投入,包括改善硬件設施(校舍、教學設備等。)和軟件設施,後者最直接體現在提高鄉村教師待遇上。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可以激發更多的人才投入到農村建設和農村未來人才的培養中。改善農村辦學的教育和物質條件,政府要加大投入,動員社會慈善捐贈,政策要盡可能向薄弱和偏遠的農村中小學傾斜。將教育經費定額、定期、定量分配到學校,避免教育經費被截留,確保農村教育經費的穩定可靠。要重視農村學校危房改造,購置必要的圖書資料和教育儀器設備,提高村辦小學的管理水平、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

4.加強農村教育改革

對於農村學生來說,大多是單純可愛的,可塑性很強。因此,教師應不斷提高教育責任感,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培養農村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造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由於農村孩子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他們需要老師的關心和照顧。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實踐和生產實踐,改變以往以考試為中心、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真正的人才和技能對未來工作和生活的意義。我們不僅要讓農村孩子上學,更要讓他們渴望學習,愛上學校,既不會因為家庭條件困難而輟學,也不會因為教學質量而耽誤人生前途。這是中國農村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當然是提高農村未來勞動力素質的主要途徑。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途徑和機制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使農村教育事業有新的發展和突破,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做出更大貢獻。同時,我們也應該註意到,大量的青壯年文盲仍然存在。最近去壹個農村幫忙培訓家政人員,深深體會到文盲對農民工的影響。因此,在繼續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成人教育。

5.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建設壹支合格的鄉村教師隊伍,必須提高鄉村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在保證鄉村教師數量的基礎上,提高鄉村教師的素質。首先,政府應該盡壹切可能改善農村教師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吸引那些先進的,勤奮的,有抱負的大學畢業生到農村教書。這些教師具有合格的思想素質和專業知識技能。在理想職業前景的驅動下,他們能充分發揮工作熱情,滿足人們對他們的殷切期望。將農村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實施,是從根本上促進農村人口和農村社會擺脫貧困、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根本途徑。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村教育決定中國的未來――這是德國《法蘭克福匯報》2003年6月關於中國農村教育現狀的壹篇報道的主題。因為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壹半以上,只有農村發展才能帶動國家發展。換句話說,只有農村小康,才能有全國小康。農村人才的培養對農村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村教育決定了農村的未來,甚至決定了中國的未來。

參考資料:

[1]教育和人力資源報告。中國青年報,2003年2月,14

[2]陳靜靜。中國農村教育問題與對策,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11。

[3]馮建霞,李金琦。農村教育問題與國培計劃中西部項目的實施,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3 01。

  • 上一篇:100字壹年級童話的思考。
  • 下一篇:如何給商標起名?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