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壹個關於儒勒·凡爾納的有趣故事。

壹個關於儒勒·凡爾納的有趣故事。

“小子,要做到這壹點,不僅需要知識,還需要錢。”

這是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太陽系歷險記》中可愛的勤務兵本·佐夫的壹聲嘆息。提起凡爾納,人們自然會想到《海底兩萬裏》、《80天環遊世界》、《神秘島》、《地心遊記》……以及其他許多如此受歡迎的小說。這位19世紀的法國人不是科學家,但他用機智的文筆開啟了無數心靈對科學的向往和濃厚興趣。在扣人心弦的故事中,把那些晦澀難懂的書本知識變得簡單明了,是凡爾納的特長。

在他的小說《太陽系歷險記》中,凡爾納虛構了壹個有趣的故事,講的是壹群人被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帶到太陽系中旅行。故事中,很多平時不被人關註的知識,在那個陌生而神秘的世界裏變得如此珍貴。

那麽是什麽讓我們的勤務兵發出這樣的感慨呢?

找壹把尺子和壹個砝碼。原來,為了確定這顆小行星的密度,人們必須找到壹把標準的測量工具尺子和壹個質量為1 kg的砝碼。雖然這個星球上沒有這些東西,但是我們的冒險者並沒有被難倒。他們用法郎硬幣解決了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知道壹枚5法郎的銀幣直徑是37毫米;2法郎銀幣的直徑是27毫米;50厘米的直徑,也就是半法郎的銀幣,是18 mm,那麽怎麽才能得到1 m的標準長度呢?只要有10枚5法郎銀幣,10枚2法郎銀幣,20枚50盎司銀幣,問題就解決了。因為這些硬幣是沿著中心線排列的,所以我們可以得到地球上1米的標準長度。如何獲得1 kg的標準體重?也很簡單。我們聰明的大俠都知道,壹枚5法郎銀幣的質量是25克,40枚5法郎銀幣就是1公斤的標準重量,壹模壹樣!

我們在感嘆作者足智多謀的時候,也應該感謝那些解決了大問題的法郎和銀幣。19世紀的法郎硬幣是用金銀鑄造的,重量和大小都有嚴格的法律規定,鑄造時不應該有偏差。正是這種近乎苛刻的規定,為主角們認識這顆金色星球鋪平了道路。但很少有人想到,正是這壹規定奠定了金本位貨幣的信用基礎。

凡爾納生活在金屬貨幣時代。當時,在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是由單位貨幣所含金銀和貴金屬的重量決定的,主要是黃金。所以國家對鑄幣的重量、成色、大小、形狀甚至最小的花紋都有詳細的規定。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貨幣的權威和市場流通的秩序。雖然金銀幣自古就有鑄造,但法律嚴格規範錢幣的歷史如果仔細算來也不過幾百年。而且,為了維護這些金銀幣的尊嚴,很多人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在古代的東方,比如中國,雖然至少在2000年前人們就開始廣泛使用金銀作為貨幣,但這些金銀至少在清朝以前並不是以“幣”的形式存在,而是以條狀的形式存在。中國古代金銀的計量單位是“兩”,讀過《史記》等古籍的人都知道,東漢以前,黃金是以“金”計量的。當時的史書上經常記載,君主或皇帝每次都要給手下人數百公斤的黃金,甚至上千公斤,最多時達10萬公斤。當然,當時的“金”比今天的“金”要小得多,大約250克,或者更少,黃金的純度也比較低。在中國古代,人們經常將金銀鑄成“元寶”。元寶的量詞是“錠”,但其價值是根據其重量和細度來衡量的。

西漢王莽建立了壹個短暫的“新”王朝,他熱衷於鑄造金銀幣。王莽的硬幣有壹種特殊的形狀。比如壹種叫“錯刀”的錢幣,看起來像春秋時期的刀幣,但它是用黃金鑲嵌,鑄有“壹刀等於五千”的字樣,意思是這樣的阿津錯刀值五千銅幣。當然,實際上這枚硬幣所含的黃金重量遠不及五千銅幣的價值。發行這種“價值不足”的貨幣,其實是王莽掠奪民間財富的壹種方式。因此,這種靠暴力保證流通的硬幣在民間遭到了激烈的抵制。王莽的金錯刀雖然和他的“新”朝壹樣短命,但東漢張衡的《美人給了我金錯刀,怎能報英和瓊瑤》這首詩,卻把這種失傳已久的貨幣的名字流傳了下來。

中國古代雖然很少鑄造金銀幣,但是鑄造銅錢的歷史卻源遠流長,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鏟形“無”。自秦始皇鑄造統壹的半兩錢以來,中國銅幣的基本形狀在兩千年中沒有多大變化。被學者們昵稱為“孔方兄弟”的圓形銅幣,被許多人視為中國人宇宙觀的化身。然而,造成這種形狀的真正原因可能在於技術,而不是哲學。因為正方形和圓形是古人最容易塑造的形狀。但古代的鑄造技術很難保證硬幣的圓邊周圍沒有毛刺,所以為了使硬幣的邊緣光滑,很多銅錢都要用鐵棒紮在壹起,打磨光滑。為了防止銅錢在打磨的時候移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中間的孔鑄造成正方形。

有意思的是,唐代以後的銅錢上往往會出現壹個月牙形的凹痕。據唐記載,那是唐太宗年間,負責鑄錢的官員將錢幣的蠟樣送到禦前瀏覽時,文德皇後的指甲在蠟樣上留下了月牙形的釘痕。結果負責鑄錢的官員只好把退回來的蠟樣照原樣鑄造,不敢提出任何異議。於是,在隨後的幾百年裏,所有的硬幣上都留下了這個印記。晉代詩人李俊敏留下了這個故事:“柴進失陷後,無故不見,藏於開元。”。更有意思的是,這種月牙也出現在日本和韓國同時期仿唐朝鑄造的銅錢上。當時這兩個國家“完全漢化”,於是毫不猶豫地把中國錢幣上的釘印作為不可或缺的東西復制過來。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銅錢作為中國王權的象征,是不可動搖的,也是值得質疑的。

雖然像文德皇後這樣在錢幣上留下如此深刻“烙印”的人物是前所未有的,但每壹個繼承大統的皇帝,都絕不會放棄在錢幣上鑄造自己爵位的權利,從隋朝到清朝。事實上,即使對於那些沒有獲得合法性的割據政權和叛軍來說,鑄幣也是壹件大事。因為這不僅表現了政權對中央政府合法性的蔑視,也表現了對其更替的信心;而且為更大規模的戰爭籌集軍事資金。像太平天國這種短命政權發行的錢幣,有壹個* * *性質,就是壹開始錢幣質量很好,後來就不那麽討人喜歡了。

在大多數情況下,歷屆政府都規定銅幣必須由中央政府統壹鑄造。因為這樣可以防止不法之徒鑄造劣質硬幣並從中獲利。漢朝初年允許民間鑄造銅錢,結果人們競相偷工減料,摻雜其中。當時,壹枚名義上的“半便士”很輕,可以浮在水面上,不會沈到水底。人們形象地把這種錢幣稱為“魚莢錢”。壹枚法定半兩的錢,在能工巧匠手裏居然能鑄造十幾枚這樣的“榆莢錢”,可見兩千年前中國鑄造技術的輝煌。

這種劣質幣流行起來會怎麽樣?如果因為法律的原因,人們不能拒絕接受這種貨幣,那麽人們就會收集那些真幣,盡量不去使用;鑄幣者會盡最大努力回收和融化全價值貨幣,然後將其鑄造成價值不足的更次等貨幣。其結果必然是“好”錢從流通中消失,而“壞”錢卻日益泛濫,這就是經濟學中著名的“良幣驅逐劣幣定律”。壹旦出現這種情況,以硬幣名義價值表示的價格必然會上漲,直到劣幣所含貨幣金屬的重量與原來的良幣相等。顯然,這可以稱為壹種特殊的通貨膨脹。當然,如果貨幣質量繼續惡化而沒有任何改善,人們最終會拋棄這種貨幣而尋求另壹種支付手段,或者幹脆回到最初壹代的物物交換。顯然,那麽不僅社會經濟會因為商業的停止而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印在貨幣上的政權也不會過上太平日子。

為了防止劣幣的發生,各國政府普遍用嚴厲的法律來警告人們不要這樣做。英國人是這方面的榜樣。相傳索爾茲伯裏大主教羅傑曾在聖誕節那天召集全英格蘭的鑄幣廠1125,當著眾人的面檢查他們的硬幣。結果,97人中只有3人鑄造了合格的硬幣,其他人則被宣布有罪,等待他們的是右手被砍斷並被驅逐出境。據說經過這個血腥的聖誕節,英格蘭的硬幣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意圖通過鑄造短零件或試圖通過摻雜造假來牟取暴利的人大大減少了。英國人對偽造硬幣的罪犯毫不手軟。在亨利壹世統治時期,他砍掉了壹只手和兩只眼睛。

這些刑罰在懲罰罪犯方面非常有效,但如果統治者自己打算通過鑄造劣質硬幣甚至假幣來解決財政問題,法律就會變得蒼白無力。事實上,如果我們隨意翻開硬幣發展史,就會發現鑄幣史在很多情況下可以稱得上是壹部充滿欺詐和貪婪的悲情記錄。在沒有鑄幣的年代,人們每次交易前都要對金銀的重量、成色和真偽達成壹致。這樣交易成本有時會大到很多交易無法進行。統治者造幣的好處在於,用國家的信譽保證了每壹枚相同硬幣的價值——金銀含量和成色毋庸置疑。可以說,鑄幣就是把國家不可動搖的權威強加給金銀。硬幣的標誌、圖案、大小和圖案是國家信用的象征。

對於鑄造硬幣的使用者來說,由於國家以法律和暴力保障他鑄造或他認可的硬幣的流通,從理論上講,人們在交易中可以不再考慮硬幣本身的價值,而只關心硬幣所代表的價值。這樣,最聰明的統治者發現了壹個可以帶來巨大利潤的秘密:他可以利用國家的權威來彌補他所發行的貨幣的價值和他所代表的價值之間的差額。也就是說,國家可以利用人民對國家的信任或恐懼,從而鑄造價值不足的貨幣,進行不等價交換。這壹發現無異於給國家濫發劣幣開了綠燈。從此,統治者可以享受用少量金銀鑄造貨幣的“專利”,其價值遠遠超過這些金銀。

最早獲得這項專利的大概是古希臘人。被後人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曾經記載過這樣壹件事:愛琴海上壹個島國薩摩斯的統治者波利克拉,為了某件事,要付給拉薩德·蒙奈·埃涅斯壹大筆錢。暴君的解決辦法是“用鉛鑄造大量的國家貨幣,鍍上黃金,他們收到錢馬上就走。”在古希臘,統治者直接花錢似乎非常普遍,國家甚至將這種醜惡的行為視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今天出土的許多希臘金幣在希臘-波斯戰爭前,硬幣表面都有很深的切口。原因據說是對希臘鍍金技術有很長經驗的波斯人留下來測試貨幣的真偽。當然,這種方法雖然比阿基米德發現王冠之謎簡單很多,但是很有效。

古希臘以後,雖然羅馬帝國奢侈的統治者也曾發行過鍍金的錢幣,但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減輕貨幣的重量,或者在金銀幣中加入銅、鐵等賤金屬。以羅馬的貨幣“AS”為例。起初,這種青銅鑄造的貨幣重量為1磅,但後來急劇下降。漢尼拔到達羅馬城下時,1 AS的重量只有1盎司,相當於原來的1/16。當然,造成硬幣失重的原因很多,金銀等貨幣金屬的漲價和壹般價格變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但也許最重要的動機是貪婪。許多統治者聲稱,由於技術原因,即使在國家統壹鑄造的貨幣重量上也會有“公差”——即聲稱的重量不符;但是,隨著鑄造技術的進步,在很多國家,公差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而且這個公差基本上是以“負號”的形式出現,而不是“加號”。

相對來說,通過鑄造劣幣而不是簡單的降低幣重,由於其隱蔽性好,使用的次數更多。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國亨利八世這個搞笑綽號的由來,被稱為“老銅鼻”。在亨利八世統治時期,王國鑄造的銀便士的純度大大降低。新便士中的銀含量只有1/3,而銅合金占了2/3。結果把頭投在“銀幣”上的國王就尷尬了——“銀幣”最突出的部分——國王的鼻子在摩擦的作用下很快露出了銅的本來面目,然後迅速氧化變黑。因此,隨著“銀幣”的流通,這位君主的新綽號立即傳遍了整個王國。

另壹種降低錢幣質量的方式,來自於民間對金銀幣的刻意“破壞”——磨損和修整。由於國家發行的硬幣實行強制流通,有人就打起了這種強制的主意:將收到的金銀幣沿圓邊打磨,得到金銀屑,只要不是太貪心,金銀幣縮小的直徑是看不出來的;然後把變小了壹圈的貨幣付給別人。即使別人發現硬幣縮水了,也因為法律強制的存在而不得不接受。而這些金銀邊角料,自然就成了“修剪者”的額外收入。而“穿”與“切邊”類似,只不過主要手段是打磨錢幣的兩個平面,以獲得金銀粉。當然,這兩者通常並不矛盾。在這些無法無天的人手裏,壹個災難性的貨幣通常會被折磨兩次。

“磨損”和“修整”的活動已經成為每個社會的普遍做法。因此,流通中的貨幣質量急劇下降,政府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貨幣。所以當政府通過稅收獲得這些打磨過的貨幣時,吃虧的主要是政府自己。久而久之,人們也會拒絕使用這種加工過的貨幣,隱藏貨幣的全部價值。壹旦政府抓到“肇事者”,他就會以“使用中的正常損耗”為由逃脫懲罰。傷腦筋的政府采取的最後壹招是在硬幣邊緣刻上凹形的文字或圖案,同時將硬幣正反面的圖案改成盡可能復雜的淺浮雕。並宣布政府和人民有權拒絕邊緣的文字或浮雕圖案已經磨損的貨幣。雖然此舉增加了造幣難度,但對打擊那些“修剪器”極為有效。從新版1元人民幣硬幣,以及其他許多硬幣上可以看出,這壹措施今天依然存在。雖然與“修剪者”打交道不再是這樣做的主要目的。

壹般來說,除了統治者,最關心貨幣質量的是那些從事工商業的人。因為他們是通過交換得到這些硬幣的,他們的財富主要存在於硬幣而非物品中。如果硬幣質量低劣,那麽在強制流通的情況下,吃虧的就是這些人。因此,他們往往有最強烈的動機與制造假幣或劣幣的行為作鬥爭,即使這種行為的源頭是掌握暴力機器的政府。從歷史上看,其實在那些工商業越發達的國家,當局鑄造的硬幣質量越好,法律對硬幣的控制也就越嚴格。

金本位下的英國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英國議會將整個國家的貨幣與黃金嚴格掛鉤。1盎司黃金等於3磅17先令10.5便士。國會通過法律規定了英鎊和先令硬幣的金屬含量:1英鎊金幣必須含有123.447格令的22k標準金;1先令的銀幣必須含有87.27272格令純度為92.5%的標準銀。政府不能隨意改變。在這壹規定下,任何人都可以帶著金條到政府或英國央行開設的薄荷,按照國會法律1844要求兌換等值的貨幣。這種嚴格的貨幣價值使英鎊成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貨幣之壹。隨著英鎊被世界接受,“日不落之國”的桂冠自然戴在了大英帝國的額頭上。

當人們不再擔心硬幣的真偽時,只有壹個問題需要解決:如何盡可能多的占有硬幣,而不是拋棄它們。

在英吉利海峽的另壹邊,法國也成為了大陸國家貨幣制度嚴格的典範。因為公制是法國使用的計量單位,而這枚硬幣上的公制也被嚴格遵守,所以文章開頭會有我們主人公的壹聲嘆息。

  • 上一篇:保密協議範本(外包處理器)
  • 下一篇:幼兒的權利和保護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