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個:孫中山先生。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20世紀初的中國大地上,民主資本主義頑強發展,民族資產階級沖破種種羈絆走上政治舞臺,新的知識分子群體迅速形成。當中國民主革命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必然需要和造就壹個偉大的人物——孫中山,他站在革命的最前沿,指引著歷史的征程。這壹新發展階段的偉大革命先驅。
孫中山,著名作家,1866年出生於廣東省單縣翠亨村。早年就讀於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在澳門和廣州行醫。但他為祖國的衰落感到痛心,繼而放棄醫學,投身革命。1894年,孫中山抵達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革命政治主張,卻遭到冷遇。通過這壹事件,孫中山明白了“用和平手段是沒有辦法再來壹次的”。從此,孫中山走上了為祖國復興而奮鬥的革命道路。這壹年,孫中山在檀香山聚集華僑,成立了中國第壹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鐘惺會,提出了“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建立聯合政府”的革命主張。1895年,廣州武裝起義因計劃泄露而流產,但同時也因為這壹事件,資產階級已經與清政府徹底決裂,以武裝起義打響了民主革命的第壹槍。
他首先提出了用暴力推翻清朝統治的主張;他壹生都在為中國革命奔走;他,直到生命的最後壹刻,還在想著未竟的事業。他就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曾自詡為第二個洪秀全,視洪為“第壹反清英雄”。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孫接受了西方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的束縛,所以才敢如此自稱。民國時期的歷史教科書也采用這壹理論。至於“孫大炮”,當時政敵孫文的綽號,在辛亥革命前就有了。Cannon在粵語中的意思是“不切實際的人”,暗示孫文的話被誇大了,是不真實的。此外,孫文在港西醫書院讀書時,經常在公開場合鼓吹反清,聽到的人都畏首畏尾,避之不及,但陳少白、烈烈、楊河嶺等都附和,是四大土匪的綽號。在清政府和朝廷的文件中,所有的文章都寫在他的名字“文”上,加上三個水部首,就叫。“文汶”壹詞出自《史記·屈原列傳》:“安以己身觀之,而收物者是?”評論這篇文章的人要麽說它“晦澀難懂”,要麽說它“沾滿了汙垢和灰塵”,要麽說它“玷汙了”。
就民權和人權的概念而言,孫中山首先接受了民權的影響。在他的民權理論形成過程中,人權首先被納入民權範疇。他在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時,論述的大量問題既是民權問題,也是人權問題。由於民權和人權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其含義有重疊也有相同的方面,所以孫中山乃至近代許多思想家在討論民權問題時,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不同程度地談到了人權問題。孫中山對人權的論述,既有自覺的壹面,也有不自覺的壹面。孫中山對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理念進行了大量的介紹和宣傳,最終服務於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政府的民權綱領。
孫中山充分借鑒了中國傳統的民主、平等和民本精神,並結合中國長期封建專制的特點,對中國的政治發展目標和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從而為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實現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首先,孫中山倡導民主政治,是因為他深刻認識到清朝封建專制制度的反動和腐朽。在他看來,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封建專制制度對中國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民族危機的根源。因此,要挽救中國深重的民族危機,使中國真正走上富強之路,就必須用資產階級的民主和制度來代替封建帝制。這正如他所說:“中國幾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這是平等自由的公民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要進行政治革命,“說到那個政治革命的結果,就是建立民主憲政。”其次,孫中山認為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國家進步的基本要求。孫中山指出,現在世界發展的主流已經到了民權時代,民主政治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應該說,孫中山的上述認識,體現了他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
此外,孫中山還親自主持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法律。《臨時約法》肯定了反對封建專制的革命精神和民主精神。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基本法承認主權屬於人民。明確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全體人民。”毛澤東同誌說,“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當時是比較好的東西;當然,它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資產階級的,但是它是革命的、民主的。”它的民主和基本思想原則具有歷史意義。
孫中山基於中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國情,提出了“五族* * *和諧”原則。孫中山認為,“振興中華”,堅持民主的基本原則和“與中國各民族和睦相處”,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條件。他就任臨時總統後,多次表示“五族和諧”是建國的基本原則之壹。其根本在於各族人民的團結,其目的是實現中華民族的統壹。他說:“國之根本在於民。把漢、滿、蒙、回、藏民族團結成壹個人,是日本民族的團結。”對外:“和平與和平主義將增加與我們友好國家的友誼,並使中國對國際社會更加重要。”對於“清朝的喪權辱國的行徑和排外的心理,應該洗清壹切。”“五族和諧”思想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在建設統壹的新國家的基礎上,各民族平等、團結、統壹;(2)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大民主團結,其靈魂是人民主權;(三)在民族獨立原則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同壹切國家和民族友好相處,反對阿諛奉承、屈辱和盲目排外。
“五族和諧”發展了孫中山的革命民族主義,豐富了其民主建國思想的內容。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正如孫中山所說的“不以復仇為事”,有利於克服反動統治階級所制造的民族隔閡、民族不容忍和排外的復仇心態。它在資產階級革命允許的範圍內,把民族問題作為民主革命壹般問題的壹部分,把反對民族壓迫和實現民族平等(包括滿族)聯系起來、結合起來,把破壞舊制度和建立建設新制度聯系起來、結合起來。正如列寧所說:“每壹個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都包含著反對壓迫的普遍的民主內容,而我們無條件地擁護的正是這種內容。”
在中國近百年的人權思想史上,孫中山的人權思想無疑是壹個重要的裏程碑,它深深地打上了民權的烙印,反映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權思想的曲折歷程和艱難險阻。孫中山的人權思想是民權,不是人權。這壹點決定了孫中山的人權思想在本質上是集體主義。集體主義在20世紀的中國思想界壹直占主導地位。與此相對應,孫中山民權人權思想自形成以來,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方式產生了影響。以人道主義為標誌的人權思想在本質上是個人主義的。個人主義在20世紀中國思想界壹直處於劣勢,相應地,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研究孫中山人權思想,不能不在總結近百年人權思想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重新認識孫中山人權思想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當代中國當然需要研究和宣傳民權,但更需要認識和倡導人權。
中國近代人權思想的發展從壹開始就沿著兩條路線:壹條是人文主義的思想路線。前者在理論淵源上更多地接受了現代西方個人主義人權理論的傳統;後者在理論淵源上更多受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傳統的影響。孫中山的人權思想在不同時期、不同問題上徘徊在兩條路線之間。但是,從整體和結構上看,孫中山的人權思想具有明顯的集體主義傾向。孫中山的民權人權思想與嚴復、陳獨秀、胡適為代表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思想路線有很大不同。?
誠然,實事求是地分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孫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論和實踐都不完美。比如他對當時舊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狀態,對民族資產階級的弱小特點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對袁世凱、段、陳炯明等新舊軍閥的認識不足,對革命黨內嚴重矛盾和分歧的認識不足,對建立革命軍事力量的認識滯後,都是他個人思想和行動的局限。但與舊中國當時的歷史範圍和社會環境的客觀現實相比,他個人的局限都是局部的、無足輕重的錯誤,並不妨礙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總體方向和歷史軌跡,也不損害他創立革命理論、領導革命運動、開創歷史新篇章的光輝形象。
因此,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能完全達到革命目的,是時代的局限和國情的制約,決不是受孫中山個人思想和行動的影響。同樣,中國近代史上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正是這場轟轟烈烈的正義而悲壯的革命,為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展示了、提供了經驗、準備了條件。所以,中國之所以能夠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專制,是因為孫中山不僅是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創造歷史的第壹功臣,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革命,三民主義,封建主義。
參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第二個:溥儀
末代皇帝——溥儀
清朝最後壹位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後宣布和平退位。國民政府與清朝談判,為皇室保留了許多優惠條件,答應付給溥儀年薪400萬銀元,並同意溥儀保全皇室。1917年,在張勛、康有為等人的支持下,溥儀再次登基,史稱“丁思復辟”。在孫中山和段的反對和譴責下,僅12天,“定思復辟”就宣告失敗。
九壹八事變後,在日本的支持下建立了大滿洲帝國,並以康德的稱號成為大滿洲帝國的天皇。
日本戰敗後,溥儀和日本人壹起企圖逃往東京,在機場被蘇聯抓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壹直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進行改造。9月1959,17,國家主席劉少奇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壹批赦免令,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宣彤皇帝名叫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出生於什剎海附近的王春宮。他是道光的曾孫,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的長子。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後和光緒同時重病。光緒皇帝去世的前壹天,慈禧太後承受不起。由於光緒皇帝沒有皇後,慈禧太後在中南海召見軍務大臣,商討建立預備隊的人選。當軍務大臣認為有內憂外患的時候,他應該是老年人。慈禧太後聽後勃然大怒。最後,她決定讓三歲的溥儀當皇帝,讓溥儀的生父載灃管理國家。
然後,光緒和慈禧兩天就死了。半個月後,溥儀在太和殿正式登基,由光緒皇後玉龍和載灃攝政。第二年,國號改為宣彤,於是溥儀第壹次登上了清朝的皇位,即位時年僅3歲。
宣彤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次年2月12日,玉龍太後被迫代表溥儀發布《退位詔書》,宣布清朝滅亡,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
雖然溥儀退位了,但是按照優惠條件,“皇帝”的稱號還是存在的。還住在故宮的小院。
他在大學者和侍郎陳的指導下學習漢語,在總司令埃克坦的指導下學習滿語,在莊士敦的指導下學習英語。除了看書,就是惡作劇。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說:“在我的童年時代,我有許多古怪的愛好。除了玩駱駝、餵螞蟻、養蚯蚓、看狗打架,我更大的樂趣就是惡作劇。”比如他曾經想給太監壹個油餅,裏面有鐵礦石,用鉛彈打太監的窗戶。是出身貧寒的護士王嬌教會了他壹些做人的道理。
溥儀在宮中退位時,仍沿用宣彤年表,包括內務處、宗族處、刑部和內廷監獄。所以,我送了他壹份遺禮,沒有換衣服。那些違反國王法律的人將由嚴懲部處理。袁世凱仍然忠於小朝廷。民國二年元旦,他派人給溥儀拜年。太後玉龍於2月22日逝世,袁世凱發來唁電。國旗降了半旗。
鑒於溥儀的厚顏無恥,元老院於2004年6月1911提出了維護國家體育制度的建議,要求政府控制小朝廷。袁世凱不得不派人向溥儀提出七項“平反措施”:1,尊重中華民國,廢除與國家法令相抵觸的行為;2.用中華民國年;3.賞賜只能用於家族和宗族,官民只能送禮,不能送禮;4、皇家當局不能向人民發出通告,給予懲罰;5.皇室用的是民國的衣服;6.民國司法部處理宮內犯罪,執事、太監違規由內廷禁衛總長處理;7、內務部、處罰部。
小朝廷內部機構臃腫,開支眾多,宦官作惡多端,盜竊成風。溥儀不得不被整頓,革職下獄,裁撤機構,裁減官員。即便如此,資金有限的小法院還是難以維持。溥儀大肆出售宮廷古董,如金器和名畫。
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在日軍將領富原賢二的幫助下,逃離天津,來到滿洲。
1932年3月1日,日本支持溥儀在滿洲建立“滿洲國”。1932年9月,日本簽訂《日滿議定書》,日本政府正式承認滿洲國,滿洲國承認日本在滿洲的特殊利益。但溥儀始終與日本關東軍打交道,全心全意為滿洲的最大利益而工作,值得尊敬。[5]
溥儀於1932年3月至1年2月28日在滿洲國執政,建立“大同”。滿洲國從65438年到0945年在愛新覺羅執政。滿洲國已經悄然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壹大經濟體,GDP在世界上僅次於美、蘇、英。
1934年,國名改為“滿洲帝國”,名稱改為“皇帝”,年號改為“康德”。1年3月登基。“康德”是康熙和德宗光緒的簡稱,意在紀念和寄托他繼承清朝基業的希望。溥儀還是滿洲國陸海空三軍大元帥,滿洲國協會名譽會長。
溥儀在4月1935和5月1940兩次訪問日本。在新靖滿宮,溥儀性情乖戾,對人時而兇狠,時而溫柔。他喜歡玩具、高爾夫、網球、臺球、弓箭、騎馬和自行車、集郵和駕駛汽車。但實際上,溥儀壹直在“大吃大喝”,勤勤懇懇地處理公務,使滿洲國成為當時亞洲乃至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之壹。到1945年,滿洲裏工業規模超過日本,居亞洲第壹。[7]溥儀作為世界級的政治家,上過時代周報,是“遠東四大元首”之壹。[8]溥儀受到滿洲國人民的敬仰。甚至在滿洲國崩潰後,還有人在家裏掛溥儀的照片。[9]
溥儀王業
1945,15年8月,日本投降,溥儀被迫發布“退位詔書”。日本關東軍將領試圖逃離日本,在奉天機場候機室被蘇聯紅軍抓獲。他在蘇聯被監禁了五年。在被軟禁的五年裏,我曾經去過日本東京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去證明日本統治者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我的前半生》記錄了他人生的這段偉大經歷。滿洲的溥儀(22件)
二戰後,溥儀被認定為戰犯。他在蘇聯赤塔和勃利的避難所裏被囚禁了五年。1946年8月,溥儀回到東京,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證。1950八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接受了十年左右的“革命教育”和“思想改造”。
2月4日,1959,65438+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的特赦,稱“該犯已被關押十年。在羈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確有改邪歸正的跡象,符合大赦令第壹條的規定,予以釋放。”從此,溥儀成了中國人的公民。
關鍵詞:末代皇帝滿口謊言
參考: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