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壹些研究人員或教育部門發表了自己的研究報告,對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進行了盤點。這些“體檢報告”揭示了教與學中的哪些問題?會給學校教育帶來哪些啟示和思考?
突破:互動是打通在線教育“人杜爾脈”的關鍵。
思考:在線學習是壹種應急方式還是壹種常態方式?
教與學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始終是教學的基本要素。
作為這次網絡教學的參與者,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的許老師坦言,看不到學生的臉時,她不知道學生是否還在教室裏,學生的想法是否伴隨著自己的教學思路。
在網絡平臺上,師生互動看似更加便捷,但頻繁的彈幕和眾多的群聊導致互動效率低下。
日前,北師大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和光明日報教育研究中心發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小學在線教育互動研究報告》顯示,互動不足是目前在線教育的主要問題。在交互指標上,學習年限、學科、學校所在地、學校類別、教師教學經驗等指標都有不同的表現。
“教學活動不是單向的信息傳播活動,而是基於師生多維互動的社會活動。”北師大教授張誌勇說。
老師們都在積極思考和嘗試。“線上教學更多的是看學生的思維是否在現場。"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許表示,學生要想融入網絡課堂,前提是要讓學生覺得網絡課堂不只是老師壹個人的事,而是學生和老師都在創造這個課堂。
幸運的是,張誌勇看到了山東省臨沂市第四中學化學教研組的線上教學,采用“教師集體教研,個別分工教學,班級自主管理”的組織模式。所有化學老師分成年級組進行集體備課,分工老師認真聽課,其他老師專心聽課,專職管理。每個老師都有更多的時間研究教學,在線答疑,與學生交流。
在線教學中的交互不僅與用戶體驗和教學效果密切相關,也深刻影響著師生的信息素養。很多老師表示,疫情過後,要發揮現代“互聯網+教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最大優勢。
“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教育將進入‘智能教育’。所謂智能教育,就是發揮團隊集體教育的智慧,實施集體教研和協同教學,可以發揮互聯網教育的協同放大優勢。”張誌勇設想。
“網絡課堂師生互動的頻率和質量較低,說明實體學校已經發生的多維度、多層次、多群體、多方向的互動還沒有很好地融入到網絡教學中。”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楊曉溦表示,充分發揮“在線學習”的開放性、互動性、刺激性、技術欣賞性等優勢,與實體學校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遵循在線學習的特點,突出在線學習的優勢,那麽這將是未來教育的壹個機遇。
挑戰:摒棄線下學習方法的簡單照搬
思考:網絡學習要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自主學習。
“特殊時期線上上課可以理解,但是把線下的課程機械地搬到網上,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增加家長監督的工作量。孩子上網上課,壹家人從早忙到晚。讓孩子多讀書,拓展特長,真的更好。”壹位來自河北的網友說。
擺脫從早到晚“灌輸”和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支配。這種聲音不僅來自家長,也來自學生。據浙江教育報報道,2月下旬,浙江省教研室組織開展了全省初中生和普通高中生網絡學習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在提供的7種在線學習方式中,學生滿意度最高的是資源包學習方式,即教師提供學習資源,學生自學。
這壹調查結論也得到了海澱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羅賓的認可。“在‘不停課不停學’之初,直播課是主要的教學方式。然而,到了第三周,我們對海澱區600多名師生進行的壹項調查顯示,只有5%的學生喜歡全程直播,超過70%的師生更喜歡全程錄制或三分之壹直播,這說明學生更喜歡“以錄制為主,直播為輔”的在線學習。為什麽?壹個單獨的直播,相當於傳統課堂搬到了網上。學生的提問不能及時反饋,容易走神。因此,應提供微視頻資源,采用任務型形式,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在家學習期間,青島二中的學生體驗了壹種新的學習方式——“MT學習小組”:老師在pad上推送自主學習的內容,學生先自主學習,再通過pad向老師提問;每個MT學習小組* * *壹起討論學習計劃,建立微信學習討論組,分享學習問題和困惑,每周由組長督促整理記錄每個組員的學習情況。網絡課程這種新的組織形式,讓學生覺得學習不應該是“被監督”,而是“自己的事情”。
“傳統的課堂是統壹的學習進度,而網絡教學的多種模式讓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掌握學習的節奏和進度,甚至學習不同的內容,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問題,學習效率更高。”羅賓分析說,目前的在線教育實際上為課堂提供了壹個從“灌輸”轉變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試:如何實施現代教學組織形式?
思考: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實現教育技術改革的蝶變。
作為北京某大學的教師,劉樺(音譯)雖然早已熟悉了網絡教學平臺的基本功能,但他仍然懷念以前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日子。
劉樺教授的課程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以前在課堂上,她會把標有不同經典作家筆跡的課文復印件發給學生,“對照著讀,很直觀。”但現在,隔著屏幕,她和學生總有時差,“溝通不暢。”
在線教育受到挑戰的不僅是學生,還有習慣於傳統課堂教學的老師。隨著他們技術操作的熟練,更大的焦慮來自教與學的內部。
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近日發布的《疫情期間高校教師網上教學調查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3997名高校教師中,超過50%的參與教師認為在保持學生註意力、維持課堂秩序、組織課堂討論、課後網上交流、反饋和討論四個方面還存在困難。當面對“在線教育帶來的最大挑戰是什麽”這個問題時,回答前三位的分別是“需要改變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改變以往的教學習慣”和“改變教學觀念”。
“參與調查的老師中,80%在疫情發生前沒有開展網絡教學。”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謝作旭認為,大規模的網絡教育使所有教師面對的是真正現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必須改變課堂組織形式:“我們要打造壹批高質量的網絡精品課程;繼續培訓教師在線教學技能,同時也要優化教學設計。教師應考慮更好地使用手機,避免嚴重的交互屏幕和短時網絡堵塞來設計教學內容。"
記者了解到,根據在線教育的特點,很多老師已經開始深入課堂實踐。這學期,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曉明有兩門本科課程,分別是《知識產權法》和《法庭辯論與法律談判》。由於《法庭辯論與法律談判》需要學生進行課前集體預習,課堂上進行集體辯論、談判等模擬訓練,因此通過網絡直播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開學後她決定教這門課,主要是網上教“知識產權法”。“我習慣公布自己的電話號碼、郵箱、QQ號等。在PPT主頁上。學生可以隨時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提問。”李曉明還準備了PPT、法律文書、經典案例等預習材料,遇有網絡堵塞或其他故障,讓學生應急或查漏補缺;直播中,她打開彈幕鼓勵隨時提問。此外,她還建立了釘釘群作為備用直播工具,應對各種信號傳輸故障:“有問題的老師在線,這是保證學生安全和在線學習積極性的關鍵。"
清華大學電氣工程系教授余昕潔認為,高質量的教學設計是在線教學的立足點。他提出三個漸進式的教學設計:“第壹,是‘破’。壹節課45分鐘或50分鐘太長,達不到原來的教學質量,要分成20-30分鐘來教;二是‘動’,需要比校園課堂教學更多的互動手段來吸引學生的註意力;第三是‘還原’。為了適度減少課堂教學內容,壹方面教師進行更細致的教學設計,梳理課堂內外的教學內容;另壹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學生在課外能夠有有效的學習行為,取得可衡量的學習成果。"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清大智好樂依托清華海峽研究院和智好樂教育研究院的多重優勢,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創新為導向,致力於新高考改革下的智慧校園建設和素養閱讀的提升,以創新的教育應用體系和服務體系為保障,為區域教育用戶提供提升教育質量的完整解決方案。
-清大智昊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