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媳婦生了雙胞胎,爺爺奶奶高高興興的放了幾天跑墊,希望大家都來分享壹下他們多加了進口食品的喜悅。
壹、懷孕雙胞胎因弟弟生病選擇引產6個月。
有網友發帖稱,壹名6個月大的女子選擇為孩子引產,放棄健康雙胞胎。準爸爸哭得很厲害,醫生覺得很抱歉。
因為再等壹個多月,孩子就能剖腹產了。即使很小,也發育完全,可以飼養存活。但孕媽媽還是引產了,因為弟弟得了白血病,病情等不及了。她要去救他的哥哥。
沒有什麽比壹個母親放棄壹個健康的孩子更讓人傷心的了,更別說雙胞胎了。此事引發熱議,網友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這位母親做得對,因為引產後可以再要壹個孩子,但弟弟的病不能等,必須馬上幫忙。兩兄弟之間的兄弟情誼真的很感人。
和哥哥在壹起20多年了,還沒見過自己的孩子,所以“如果是我,我會選擇救哥哥。”
更多的人認為應該“自私”,自己選擇雙胞胎孩子。壹方面,弟弟的骨髓移植好不好是另壹回事,但即將出生的兩個孩子都很健康。另壹方面,引產傷害身體。以後當不了媽媽怎麽辦?
有人從自己的經歷中做出理性分析:如果壹定要馬上移植,說明指標沒有轉陰,強制移植成功率不高。結果很可能是孩子沒了,弟弟也不壹定能保住。
大家都惋惜兩個孩子,更心疼這個姐姐的處境:“會給他姐姐的後半生帶來災難”,而且可能會離婚,家裏沒有人受到傷害。
因為那個哭得太多卻無法改變妻子心意的父親,不知道自己能否走出心理陰影。
第二,是誰把可憐的母親推到了風口浪尖?
是誰把可憐的母親推上風口浪尖,深受其害?網友?
不是網友不肯放過,而是太傷人了。兩條命換壹條命,讓懷孕六個月的孕婦做選擇,妳不覺得選擇都是錯的嗎?姐姐和哥哥是親兄弟,我肚子裏的雙胞胎可能就是我媽的命。
多少人在壹個月大的時候曾經引產,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更何況我還要馬上捐骨髓。女生的身體怎麽受得了?
我丈夫有壹個聯盟兄弟。幾年前,他媳婦得了尿毒癥。當時他兒子才1多歲。醫生說腎移植完全治好了,孟嫂的兄弟姐妹都去配型了,只有老婆姐姐成功了。
公公婆婆認為小女兒太小,孩子連奶都沒斷奶。如果發生什麽事,我該怎麽辦?我忍不住整天呆在以淚洗面,我也希望大女兒能捐腎來挽救她的生命。
老婆和姐姐都是事業單位的民辦教師,收入不菲,姐姐生病的時候醫藥費也沒少付。聽到父母的要求,她回家和丈夫商量。姐夫堅決反對,因為他們結婚晚,又有身孕,不幫孩子也不想幫別人。
於是妻子和姐姐婉拒了父母,表示尊重她的真實意圖和丈夫的意見。妹妹生病可以經濟支持,找等待腎源,但不能犧牲健康和家庭。
現在萌嫂還在等,生活質量下降了很多,沒什麽精力照顧孩子。但他們夫妻很知足,也很感激妻子和姐姐這些年來的經濟支持,讓他們依然擁有壹個幸福完整的家庭。
當壹個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脅,而另壹個孩子恰好能保住性命的時候,很少有父母能冷靜下來,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不應該要求女兒孝順,而應該允許女兒有自己的想法和考慮。
弟弟妹妹是血親,家庭和孩子也是母親的責任。適當的幫助沒問題,但犧牲壹個成全另壹個不是善良的人做的事。
三、父母如何平衡子女之間的關系?
現代社會,父母都知道養孩子成本高,生活壓力大。他們為什麽要生二胎?不就是希望天下眾多親人和兩個孩子能互相照顧嗎?
如果原本友善的孩子,因為父母的不公平待遇,說不出自己受了什麽苦,依靠父母隱藏自己的恐懼,拋棄了天性中的善良,最後反目成仇,豈不是違背了生二胎的初衷?
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應該如何平衡子女之間的關系?
我壹開始不明白這個。我認為鮑曉剛剛出生,沒有照顧他就無法生存。大寶能吃能玩,壹定要優先照顧小的。其實小壹點的只是吃飯睡覺,我真的沒那麽擔心。
相反,曾經被全家寵愛的大寶卻因為鮑爾的出生而感到寒冷,需要情感上的安慰。讓大寶知道,即使有了小壹,父母也不會失去對他的愛。而作為大寶,他有壹種優越感和特權感:
比如鮑爾只能躺著,他哪裏都能打;鮑爾只能喝牛奶,他可以吃各種美味的食物;鮑爾只能哭,他會撒嬌,讓媽媽抱他。這樣,大寶對鮑爾出生的不適感可以降到最低,讓他真心喜歡弟弟妹妹。
2、要壹起懲罰。
不知道妳註意到沒有,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就是愛抱怨愛撒嬌的那種。我二寶經常說:媽,我姐又打我了!
這時女兒的表情往往很復雜,憤怒,像是在等待判決。如果我批評我妹妹,我弟弟就會做鬼臉,尾巴很快就會翹到天上去。
所以我會問:妳被打之前是做什麽的?我姐姐為什麽打妳?然後批評兒子的錯,教女兒和弟弟好好說話:妳也不想弟弟壞了吧?兩個巴掌拍不響,家長要壹起受罰,明辨是非,這樣孩子才不會被慣壞,囂張跋扈。
3、姐姐讓著弟弟,弟弟要尊重姐姐。
這兩個句子必須連在壹起。姐姐生下來首先是為了讓弟弟感恩,弟弟是男孩。只有這樣,姐姐才會發自內心的保護弟弟,弟弟才會勇敢地承擔起男孩的責任。
田亮曾在節目中說,女兒和兒子在壹起玩,弟弟覺得自己在賠錢就假裝摔倒大哭。奶奶馬上質問姐姐,姐姐說:“我沒推他,是他摔的。”
姐姐被大人冤枉,肯定很委屈。田亮對女兒說,妳是爸爸的幫手,所以妳應該照顧好妳的弟弟。妳們倆是壹個整體。妳們應該是夥伴,而不是對立面。
田亮的育兒方法確實值得稱贊,她沒有毫無理由地指責她,而是給姐姐指導弟弟的權利。
就像他在微博裏說的:“等妳長高了,等妳長大了,就要站在姐姐面前,勇敢的保護她,就這樣相愛著走下去。”有這樣壹個睿智的父親,我相信他的期望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