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才能進壹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質和整個法治社會的管理水平?

如何才能進壹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質和整個法治社會的管理水平?

從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到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轉變,是“四五”規劃中設定並實現的重要目標。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是建設法治江蘇、推進依法治國實踐的重要基礎。只有全民的法律素質

有了大的提高,法律才能成為人們內心的自我表達需要和自我要求,“壹切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第壹,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是法治的重要基礎。

所謂公民法律素質,是指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以及意識形態的壹切精神生活現象的總概括,是壹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觀念層面,如法律信仰、意識、知識等。,以及行為層面,比如法律習慣和行為。簡單地說,法律素質是指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律知識和運用法律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綜合構成。公民的法律素質是法治建設的基礎。在法治進程中,公民法律素質問題滲透在依法治國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和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壹,提高公民法律素質,可以充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保證人民正確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

中國憲法明確規定,“中國人民和國家的壹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權力的有效行使只有具有強烈的法律意識、法律觀念和法律素質才能實現,因為權利的行使有壹個如何正確行使和如何行使到位的問題。也就是說,只有不斷提高法律素質,才能保證人民正確、充分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依法治國,人民是主體。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法治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彌補我國“政府推動型”法治的缺陷和不足,也有賴於法律素質的大幅度提高。

第二,只有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才能不斷完善立法,提高立法質量。

《法治江蘇建設綱要》指出:“加強地方立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管理的需要”。立法質量是法律體系的生命線。立法質量的提高取決於關鍵立法者的素質,尤其是法律素質及其對本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客觀規律的把握。只有法律素質高、道德好的人,才能創造出反映人民意誌和客觀規律的高質量的“良法”。此外,立法工作涉及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只有廣大公民積極參與,集中民主,才能保證“良法”的制定,公民的法律素質高是人民關心和參與立法的前提。

第三,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可以實現公正司法、準確執法和嚴格執法。

司法和執法活動是全時有序的,這就要求司法和執法人員具有紮實的法律知識、強烈的法律意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否則很難正確、忠實地履行自己神聖的職責。同時,司法和執法活動是多方面的,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是復雜的。它還要求司法和執法人員具有良好的素質和能力,在良好的法律素質條件下,從實際出發正確理解法律。這樣,在法律與客觀現實之間,決定因素其實是法律素質。如果說在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法律素質應該發揮作用,那麽在沒有明確規定或者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法律素質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和突出。從另壹種意義上說,國家機關是國家權力的代表,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所產生的示範性力量。因此,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僅可以提高執法人員的辦案水平和質量,也是全體公民提高法律素質的重要條件和基礎。

第四,只有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才能真正行使法律監督,消除司法腐敗,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

在我國的法制建設中,嚴格來說,沒有建立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監督還很薄弱,所以出現了“有監督無監督,雖監督難”的情況。法律監督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律素質低是重要原因之壹。從監管者的角度看,由於法律素質不高,監管往往是被動而非自覺,滯後而非主導,報復而非負責;從被監督人的角度來看,由於法律素質低下,監督往往是叛逆的,監督被視為壹種形式,視為壹種麻煩。

要改變現有的“大權力小權力監督權力;權力多了,制約權力的權力少了。充分發揮監督主體的作用,不斷提高其法律素質,對於提高其法律監督意識和能力至關重要。人民群眾普遍具有較高的法律素質,了解自己的法律主體地位,了解自己的監督權利。他們會以強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行使監督權,及時有效地揭露和制止各種違法行為,形成嚴格執法、懲辦違法者的強大社會壓力和輿論氛圍,並長期堅持下去,形成習慣和傳統。這樣,他們就能自覺監督違法行為和執法不嚴。

第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

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刻不容緩。如何有效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法制宣傳教育的實踐不僅表現為國家對公民進行法律思想的灌輸,還表現為法律本身的教育功能(立法效果)、司法實踐中具體案例的教育(司法效果)以及人們自身的意識和其他教育影響(守法效果)。

第壹,增加和豐富公民的現代法律知識,為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提供必要的基礎手段。

法律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對壹定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沒有基本的法律知識,就不可能有較高的法律素質。如上所述,提高法律素質是法治的基礎。如果人們法律知識普及,法律素質低下,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不會起作用,甚至名存實亡,因為得不到普遍的理解和遵守。法律知識也是守法的基礎,是培養守法素質的前提。只有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才能形成依法辦事的習慣,提高法律素質。

法制宣傳教育通過法律知識的廣泛傳播,使公民對國家法律體系的框架有壹個整體的了解,逐步全面地把握,使他們知道什麽可以做,什麽應該做,什麽不可以做。因此,通過系統的、長期的、有針對性的法律學習和教育,仍然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直接有效的途徑和措施。

二是培養和鞏固公民對法律的信任、信賴和理性守法精神,為提高公民法律素質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通過法制宣傳加強公民現代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的教育,可以促進全民形成科學的、現代的法律價值觀,使其理性地認識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從而為公民評價、遵守和尋求法律保護創造條件。這也有利於拉近法律與公民社會生活的距離,使公民認識到法律與其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培養公民科學的法律思維方式和對法律的感情,堅定法律信仰,從而影響公民的法律思想、感情和行為模式,促使公民逐步走向依法辦事的理性自覺。

三是引導全社會養成學法、守法、用法的行為習慣,為提高公民法律素質創造廣泛的社會基礎。

法制宣傳教育作為政府主導的社會工程,可以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特別是充分發揮各專業部門在法制宣傳中的職能作用,深入持久地開展專業法律的宣傳普及,並與專業法律的實施活動緊密結合,使各種法律的實施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認同。同時,法制宣傳還可以把法制宣傳教育與動員公民參與結合起來,加強對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的專題教育。調節公民運用法律、參與法律實踐的積極性,從而形成濃厚的社會學氛圍,知法、守法、用法,促進公民形成學法守法、依法采取措施、依法維權、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行為習慣。

三、堅持法制宣傳教育創新是實現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目標的關鍵。

普法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壹項重大舉措。普法20年,對提高全民法律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不言而喻,它的作用只是啟發性和初步性的。從公民法律素質的現狀來看,存在的問題也相當突出:

壹是法律素質還比較薄弱,缺乏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的精神,自覺守法、保護法律的社會氛圍還有待形成。“法律工具論”的觀念在全社會,尤其是黨政官員中非常普遍。

第二,法律教育與法治體系運行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執法、司法和法律監督工作中,仍然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監督不力和濫用權力、以權代法、以權混淆法律的現象。這些現象影響了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直接阻礙了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第三,法學教育的受眾不平衡。特別是對流動人口和下崗職工的法制教育還存在壹些死角。工作半徑大,普法覆蓋面達不到要求,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專業人員的法律素質差距較大。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思維創新為前提,以拓寬內容為基點,以改進方法為手段,增強針對性,註重實效性,在多元化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和探索,尋求法制教育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中的有效發展途徑。

(壹)創新普法理念,使普法成為公眾的內在需求,促進普法可持續發展。

要樹立“普法”的觀念。普法是全民的“專利”,不僅是法律部門和法律工作者的專利,也是全民的專利。多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教育是培養公民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各級組織、行政機關、司法部門都在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公正司法,這是最有說服力的普法方式。普法的對象也是全民,對所有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實施普法教育。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加強學習,提高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文化素質,是每個公民必須面對和努力適應的現實。因此,有必要樹立全新的普法理念。即:普法不僅是普法工作者的事,每個公民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師;普法不是壹群人單獨灌輸給另壹群人,而應該是壹種互動,壹種雙向的交流和感染。公眾在學法過程中,了解法律,理解法治精神,接受法治熏陶,逐步樹立法治觀念,提高法律素質。

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文精神,以人為本。我國普法的對象多,內容廣。法學教育要認識和重視不同目標群體的人格特征,以滿足人的需要為立足點,滿足和服務於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需要,以壹切適合公眾掌握、滿足公眾需要、提高法律素質為標準。普法只有成為人們的內在需求,才能持續深入。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普法滿足個人需求時,會產生親和力和認同感,從而引導積極的態度,從而贏得廣大公眾的積極參與,使普法有機地融入公眾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壹部分,而不是為了普法而普法。

(二)拓展普法內容,重視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教育,提高普法層次和水平。

在教育內容上,除了具體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外,主要還是現代法律觀念的教育。在現代法律觀念教育中,尤其要強調現代法律價值觀的教育。雖然現行實體法在壹定程度上體現了現代法律精神的要素,但人們往往難以系統地把握這種隱藏在法律條文背後的法律精神。法制宣傳教育必須立足於現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法律生活,傳播和滲透法律價值、權利本位、法律至上、自由平等的理念,使廣大民眾通過學習法律制度的文化內容和法治的精神內容,消除過去認識上的偏差,認識到只有通過法律和法律生活,才能有效實現自己對秩序、安全、正義、 自由和平等,並認識到法治的理想在於制約權力、保護權利和平等。 換句話說,只有認真對待義務,才能確保權利;只有履行義務,權利才能實現。

(三)豐富普法形式,註重載體的多樣性,切實增強普法教育的實效性。

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不同於建立法制。法制建設主要依靠人的理性思維,法律素質本質上是壹種感性。因此,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不僅僅是觀念和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圍繞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不拘壹格地運用多種方法,努力培養公民自覺理性的法律權威和觀念。要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方式,培養公民對法律的興趣和探究法律知識、法律文化、法律思維的欲望。其中,要註意法學教育與傳統優秀文化的結合。在普及社會正義法律的同時,還應依托這壹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宣傳,將其傳統道德文明和健康的東西融入普法教育,形成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相融合的現代法治文化,為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發揮應有的作用。要註重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的結合。實行法治是增強人民法律意識和提高法律素質的最佳途徑。要運用法律解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把解決問題、踐行法治的過程作為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的過程。應特別註意利用廣播和電視媒體,因為它們傳播速度快、範圍廣,具有其他渠道無法比擬的優勢。我們要充分利用媒體的這些優勢,引導其開展法制教育,提高公眾的法律素質,充分發揮其法制宣傳教育功能。

  • 上一篇:孕婦引產6個月,孩子救了白血病弟弟,評論區全是感嘆:健康雙胞胎。
  • 下一篇:找老師了解壹下非法學專業的學生考司法證難嗎?怎麽安排復習時間,用什麽復習資料。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