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道德:網絡交往必須遵守道德。壹些網絡空間要求我們承擔起建設文明健康網絡環境的責任。遵守法律:網絡交往是現實人際關系的延伸,所以上網應該遵守這個最基本的行為準則。
網上約會的原則:
1,平等自願,網上交友聊天,要遵循平等自願的原則,因為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都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不要只是出於個人意願去追別人,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這樣會讓人感到厭惡。
2、自重,網上交友聊天,雖然沒有現實中那麽直觀,甚至可以不知道對方是誰,但也需要自重自愛,不能罵人,聊天時有些話題可能不是誰都能接受的,就像吃辣椒,喜歡吃的人覺得好吃,不喜歡的人覺得惡心。
3、真誠相待,網上交友聊天,雖然不能像真正的朋友那樣面對面,但也需要真誠相待,沒有真誠,再多的甜言蜜語也只能算是虛假的承諾。
網絡人際傳播有以下基本特征。
1,開放多元。網絡交往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消除了“這裏”和“那裏”的界限,拓展了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使人際關系更加開放。“電子社區”的誕生使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們能夠“聚在壹起”進行交流和娛樂。同時,交往範圍的不斷擴大,必然使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向多元化、復雜化的方向發展。
2.自主性和任意性。網絡中的每壹個成員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參與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這使得網絡成員幾乎沒有外部約束,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同時,網絡的建立是為了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網民有權決定做什麽和怎麽做。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約束機制,網民必須“自我管理”。因此,有些人會放縱自己,隨意撒謊,傷害他人,有的甚至在網上扮演各種角色,與他人進行虛假交往,造成網上交往的隨意性很大。
3.間接性和廣泛性。網絡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突出的壹點是它使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互動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這顯然是間接的。這種間接性也決定了網絡傳播的普遍性。在過去,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壹直是人們更廣泛交流的主要障礙,但在網絡社會,這種障礙已經不存在了,只要妳願意,妳可以在網上與任何人直接“交談”。
4.不真實和匿名。網絡社會對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定義突破了傳統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內涵。在網絡上,人們可以“匿名進入”,網民之間壹般沒有直接的面對面接觸,這使得網絡人際交往更容易突破年齡、性別、外貌、健康狀況、社會地位、身份、背景等傳統因素的束縛。
壹些網民在網上交流時,往往扮演與自己實際身份和性格特征大相徑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虛擬角色。比如壹個五尺壯漢可以偽裝成少女,和其他網友壹起演愛情悲喜劇;壹旦“名聲不好”,就很容易改名換姓,以新面貌出現。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網民往往面臨線上和線下的角色差異和角色沖突,容易產生心理危機,甚至雙重或多重人格障礙。
5.平等。因為網絡沒有中心,沒有直接的領導和管理架構,沒有等級和特權,每個網民都可能成為中心。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交流趨於平等,個人的平等意識和權利意識進壹步加強。
人們可以利用網絡獨特的交互功能相互交流,制作和使用各種信息資源,相互交流。雖然“數字鴻溝”依然存在,很多“信息偏遠地區”的人沒有機會參與互聯網上的人際互動,但總體而言,平等仍然是互聯網上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征。
6.失範。網絡世界的發展開辟了人際交往的新領域,形成了相應的規範。除了壹些技術規則(如文件傳輸協議、互聯網協議等。),網絡行為和其他社會行為壹樣,也需要道德規範和原則,於是出現了壹些基本的“村規民約”,比如電子郵件中使用的語言格式,網絡交談中應該使用的禮儀等。
但從現狀來看,大部分網絡規則僅局限於倫理道德,用於約束網絡人際交往具體行為的規範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控制手段。這就容易導致網絡傳播的無序和失範。事實上,網絡社會充滿競爭和沖突,犯罪活動時有發生,需要壹定的社會倫理和法律規範來調整網絡人際關系,以維護正常的網絡秩序。
7.人際感情的疏離。網絡的全球性和信息傳遞手段的發達,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沒有了空間障礙,同時也使得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更加疏遠。
網絡虛擬交往雖然可以幫助人們擺脫暫時的現實煩惱,找到暫時的寄托,但並不能真正滿足生活中人的情感需求,有些人往往因為過於沈迷於虛擬世界而對現實生活產生更大的疏離感。
8.信任危機。網絡虛擬的人際交往模式,使得很多網民往往抱著博弈的心態參與網上交流,導致網上的信任危機多於現實社會。同時,壹些網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會采取“相信機器,不相信人”的態度,沈迷於“虛擬時空”,不願直面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