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是為了培養滿足社會不同需求的各種專門人才。當今社會需要各種素質的人才。思想政治素質是人的素質的核心和靈魂,決定著壹個人應該怎樣做人,應該成為什麽樣的人,怎樣才能具有壹個現代公民的獨立精神和法律素質。法律素質是當代公民不可或缺的素質。現代法治社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學法、知法、懂法、守法,依法從事生產生活,壹切活動都要納入法制軌道。這就要求每壹個社會成員都具備相應的法律素質,才能嚴格按照法律辦事。提高當今社會各階層成員的法律意識,對於個人、人民、社會、國家和民族都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法律素質的高低取決於法律教育,尤其是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他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梁。他們的法律素質對於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法律素質的培養已經成為社會和學校共同關註的問題。
雖然我們已經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法律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但由於長期的“人治”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影響,對法學教育始終存在認識不足,法學教育形式化,現實生活中的負面影響和正面宣傳不到位,法學教育遠遠落後於社會發展的步伐。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對法律的認識和理解非常膚淺,或者說對法律壹無所知,所以發生違法犯罪行為是必然的。大學生法制教育應註意解決以下問題:
首先,分析和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巨大變化,對大學生產生了重要影響。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總體穩定、健康、向上。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流取向是積極向上、進取務實,大部分大學生能夠遵紀守法。然而,由於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價值取向的多樣性和大學生生活環境的復雜性,大學生正處於思想不成熟、人生觀確立的過程中,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大學生的心態呈現出十分復雜的特點:壹是社會上、校園裏的各種不正之風、違法亂紀、腐敗現象直接侵蝕著他們,道德滑坡、個人主義膨脹。第二,近年來,壹些學生在自我價值的選擇上忽視奉獻,傾向功利,過分強調個人利益,拜金主義嚴重。第三,嚴峻的就業形勢增加了很多學生的心理負擔,導致他們的觀點偏激,對未來的擔憂。第四,教育和管理的薄弱,壹些層面的法治缺失,壹些學生對法律無知,法律意識淡薄,走上犯罪道路。以上因素都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負面影響。既要肯定大學生思想主流健康的壹面,又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當代大學生,看到他們矛盾的壹面。鑒於上述情況,學校的法制教育不應該削弱,而應該加強。法學教育的價值在於倡導法治精神。其核心是確認法律的權威和至高無上,確認社會運行主要由法律制度來規範和調節,培養法律信仰,從而培養大量具有良好法律素質的公民,以適應法治社會的需要。法制教育要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引導他們尊重和崇尚法律,引導他們思考相關法律問題。作為社會的主人,我們應該熱愛生活,積極思考,勇於探索,關註社會的發展。在社會走向法治的過程中,每個大學生都有責任和義務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和自我保護能力,這也是提高全民族法律意識的重要壹環。法學教育必須貫徹“法律的國家意誌”、“法律的偉大權威”等法學思想,引導學生進入“法律評價”的空間,讓學生知道什麽是“公平”、“正義”、“正義”。追求公平、正義、公正是人類的理想。正因為現實生活中沒有足夠的公平、正義和公正,我們才應該努力追求人類的這種理想。通過引導學生思考人生,通過德育引導,通過法律認識和法律評價來認識和學習法律,既能抵禦不良思想的侵蝕,又能把學法與育人有機統壹起來。
第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觀念,與時俱進,與人俱進。
面對當代大學生,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應該反思原有法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壹定程度上存在教育觀念滯後、內容僵化、方法簡單等問題,不能及時滿足形式發展的需要。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治社會要求高校法制教育的主體、客體、內容和方法創新。當前,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類型不斷增加,教育形式日趨多樣化。這些新變化對高校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為法制教育工作者,他們是法制教育活動的主體,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重任,對學生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他們必須加強學習,努力提高政治素養,堅定政治信仰,提高法律素質,做學生遵紀守法的表率。(1)壹定要觀念創新,不能用舊觀念看新問題。隨著法治社會的發展,我們要努力為社會培養大批具有法律素質的普通公民;(2)要創新教學內容。法律隨著社會發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斷制定和頒布,法律體系也在不斷完善。我們的教學內容必須反映這種發展變化;(3)要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僵化、強制的灌輸已經行不通了。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必須貫穿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培養大學生法律精神和引導大學生關註法律價值為主要任務。在學生心中樹立法律至上,壹切行動都要以法律為準繩,讓這種思想深入人心,內化為自己行為的標準。
法制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所以,如果真的想讓法律知識進入學生的頭腦,就要改變以下做法:向學生簡要介紹教材的壹些內容,以案例為故事講述,閱讀壹些法律條文,最後對學生進行測試,記錄分數。
當然,法律精神的培養不是靠大學幾年的學習時間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要通過長期在家庭、學校、社會中學習各種法律知識,生活在人人自覺遵守法律和各種規則,嚴格依法辦事的社會環境中,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養成自覺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良好行為習慣。法制教育需要校園法律文化的支持,也要利用好社會環境的力量。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否認,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仍然是培養其法律精神和依法辦事能力的重要壹環。
三、以“法律基礎”教學為主渠道,灌輸相關法律知識。
我們必須充分利用高校開設的必修課“法律基礎”,這是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從本質上講,大學生法制教育和法律素質的提高是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本課程教學的基本目的是進行法學教育,使他們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法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憲法和有關部門法的基本精神和規定。以“法”為重點,學習和認識法律,使大學生形成較高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評價能力,形成良好的守法行為習慣,真正懂得用法律規範規範自己的思想、引導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預防、減少甚至消除違法犯罪的效果。
為了在很少的教學時數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面臨著以下困難:教師的教學內容、形式和手段偏離學生的實際和需要,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時數的不足與教學內容的多樣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教師在教學時受到時間的限制,很難面面俱到。要解決這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壹定要突出重點內容,優化不同章節的組合,可以用專題的形式講,穿插典型案例,這樣就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引入更多的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專題:
1.法學基礎理論專題:圍繞法律的產生、本質和特征,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關系,依法治國的內涵和現實意義。
2.憲法專題:重點介紹作為立國之本的憲法基礎知識,讓學生清楚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3.部門法專題:給學生簡要介紹我國行政法、刑法、民法(包括婚姻法、繼承法、合同法、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4.訴訟法專題:讓學生了解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的壹些具體訴訟制度,如“兩審終審制”、“公開審判制”、“合議制”、“回避制”,樹立正確的司法獨立和程序正義觀。
在教學形式上,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和學生討論,以及幻燈、電視、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可以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學生介紹更多的法律內容。還可以舉辦法制講座,旁聽庭審,分析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讓學生在案例中學習法律。通過多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吸收,比采用單壹的灌輸法更為理想。
大學生法制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壹項艱巨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全社會的各個層面,需要各個環節的密切配合。只有全社會都提高了意識,重視法制教育,大學生和全體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才會指日可待,依法治國的進程才能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