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評價儒家思想

如何評價儒家思想

1,儒學是孔子創立的。儒家創始人孔子提出的“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他主張“禮”。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他主張仁政,提出“民比君貴”的思想。主張“政治依靠人民”,反對暴政;主張給農民壹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儒家基本堅持“親”、“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政”。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影響很大,長期被封建統治者視為正統思想。從孔孟的思想中,我認為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主流,必然有其獨特的內涵。儒家思想以調和君民關系為核心,以維護封建專制為目的,以人文關懷為導向,對歷代統治者影響深遠,對我們當前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從儒家調和君民關系的核心可以看出,儒家是壹種關於君民關系的政治學說,其核心論點是:國為君本,庶民為國之本,所以民生安定是政治之本。“重民”思想起源於西周初年,在春秋時期得到進壹步發展。“重民輕神”成為社會普遍的思潮,《左傳》中的相關論述突出了“為民以德”的主題。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繼承了這些寶貴的資源,系統地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儒家民本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整理出了壹套以“仁”為核心的學說,他的“仁”的精神延伸到社會,“予民以濟民”,即“德治以禮”。他將政治與倫理結合起來,要求統治者“以德治國”,以道德教育為基礎,道德與刑罰相輔相成,寬嚴相濟。孔子也反對濫收、濫攻、獨裁,要求統治者與世為義。所謂“政治家之義”,恰恰是對統治者提出了嚴格的道德要求。戰國中後期的孟子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孔子的仁學及其德政主張。在處理君民關系上,他明確提出了“民比君貴”的思想。他說:“民為貴,國為次,君為輕。”孟子基於“以人為本”的原則,將其更多地運用於政治,從內聖開啟了王之道,進而提出了豐富而具體的“仁政為王”思想。從儒學以維護封建專制為目的這壹事實可以看出,儒學的根本立足點是鞏固封建專制。他的思想是重視人的力量,關註民生,關心人的悲喜。說到底,就是因為人是統治階級剝削的對象,才認識到被統治的對象不能被過度壓迫的政策趕到對立面,失去控制,成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從其本質屬性來看,儒家思想是壹種以承認人民生存為前提的階級和諧的政治理論,這就決定了其治國思想是實施專制統治的重要工具,是“為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3.儒家思想以人文關懷為指導,就是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治理。儒家壹般強調在治國理政的管理中要體現壹定的人文關懷精神。治理國家目標的設定和治理方法的運用,必須考慮到人民的具體利益,采取人道的、相對溫和的治理方式,努力避免激化矛盾、導致沖突,在滿足統治者的根本利益和照顧人民的基本生存權之間保持壹定的張力,並為這種張力找到適當的平衡。因此,以“德政”為治國的最高綱領,以“仁政”為治國的最佳模式,成為儒家治國思想的題中應有之義和主導傾向。孔子勸君“善待全身,善待人民”,然後為君闡述道德規範,從而顯示了他的人文關懷。孟子的人文關懷體現在他的民生主張中。壹言以蔽之,就是保民、養民、富民、教民,仁民。對治國理政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規範意義。

4.儒家思想的本質是為了更好地統治人民,為封建專制服務。這個本質體現了儒家思想的階級局限性。正是這種階級局限性使得民本思想在理論上不可能徹底,進而導致其在實踐中的真正實現。首先,儒家民本思想是為了調整君民關系而產生的。其目的是使人民更好地接受君主的統治,君主在不損害封建專制統治的情況下采取壹些惠民措施,使人民更願意受統治階級的驅使。其最終目的是“利君”。其次,儒家民本思想雖然標榜“重民”、“重民”,但這種“重民”思想是把國家和集體利益放在第壹位的,壹旦個人利益或群體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就會無條件地讓位於國家利益。同時,在“君”與“民”的關系中,“民”始終處於被動的壹方,其終極意義只能通過君的統治和慈善來體現。所以,“重民”只能是統治階級的壹種統治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最後,儒家的民本思想只是統治者上臺後鞏固統治的工具。由於缺乏相應的機制來限制統治階級的權力,儒家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張只能依靠君主的個人喜好和道德修養,大部分不能真正實施,只能充當無力的道德說教,因此儒家思想具有壹定的局限性。儒家思想雖然有壹定的局限性,但它對我們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它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儒家思想講究智、信、聖、仁、義、忠,直到現在還在影響著我們。可以說,儒家思想是我們當代的主流思想之壹。

  • 上一篇:在英國買東西的常識
  • 下一篇:丈夫死後會留給第三者還是妻子?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